▲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圖/路透社)
記者陳瑩欣/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對等關稅措施」震撼彈,全面性對160個國家課徵10%基礎關稅、去(2024)年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739億元美金的台灣,更將實施更高的對等關稅32%,逾1336.25萬股民心驚,專家點出3企業在美布局值得參考。
此次川普重手,在中國、東南亞大多數國家皆受到比台灣更高或相等的關稅情況下,台灣的製造生產基地轉移和貿易轉單效益,都將不再是台商的考量,赴美併購顯然是「快又有效」的一帖藥方。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駱秉寬副理事長指出,其實近幾個月,國內大型廠商早已在徵詢、規劃、進行赴美國設立新公司或製造生產據點的作業了,關稅戰或許正是上市櫃公司思考去美國併購的時機點,中、大型台商在銀行的融資支援下,可以選擇併購美國具有相當人力資源、技術或生產效率不佳的水平競爭廠商或上下游供應鏈商,以作為策略因應,重新建立到美國生產銷售的新據點,一方面台商可以勇敢走出去擴展新商機,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高關稅的衝擊!
面對關稅的衝擊之際,大部分的廠商因應之道,就是擴展新商機、增加銷售據點如歐洲、美洲以分散出口地區,降低出口到美國商品的比重,把關稅影響力降到最低,或者選擇直接去美國設廠;但是赴美國設廠要面臨時間緩不濟急,土地、蓋廠房、法規、人才、供應鏈等多重挑戰,對台商而言,恐怕需要相當的時間才能接軌,而併購具有相當資產的美國水平競爭廠商,或者是併購低負債,或者是有穩定獲利率的競爭廠商或上下游供應鏈也是一個選項,併購後只要在人才資源上做重組或調配,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順利接軌生產製造銷售,減輕美國高關稅的衝擊。
駱秉寬舉例說,像連接線束大廠貿聯-KY(3665),公司既是特斯拉的供應商,也是AI供應鏈,就是透過一連串的併購策略,將總部就設在美國加州,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就有5個生產銷售基地,歐洲也有14個廠、中國及東南亞國家也有15個廠,可以因應各國關稅、稅務情勢的變化隨時調整生產商品及出口地區,去年稅後淨利44億元,賺逾2.5個股本,業績憑借產品組合好、成本控制穩健以及生產基地分散3個優勢撐持。
這樣的併購策略與生產模式也是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下自然產生的企業生存戰術;當然台商赴美併購當然也要徵詢會計師、律師選擇到美國州稅和生產條件較為合理的地區,例如像鴻海(2317)、環球晶圓(6488)等大廠都選擇去德州生產製造,都是可以思考的選擇。
過去台商在美中貿易戰時已將部分產能自中國遷移至東南亞國家,然以新公布的對等關稅政策來看,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及印度因與美國存在較大貿易逆差,落入被徵收更高個別對等關稅之範圍中,遷廠的策略已經趕不上川普總統的關稅戰速度了,台商貿易轉單效益將有限,遷移產能更是不可能了。
駱秉寬分析,在全球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企業首先應瞭解現況,據實盤點是否輸美產品佔相當比例,評估對企業整體的影響。川普總統祭出關稅四大目的,首先即是為了平衡1兆2千億元貿易逆差、其次是美國服務業占GDP八成、出現「製造業空洞化」的問題,實施高關稅可以平衡產業生態;再來要將最具代表性的業關鍵產業如汽車、鋼鋁、半導體等拉回美國,美國政府針對所有外國進口汽車課徵25%關稅;最後,即是因「財政赤字太大」,美國有36.2兆美金國債,每年光是利息就要付1兆美金,超過美國國防一年支出,擬以關稅作為補齊財政赤字的手段。川普關稅策略能否達到具體設定的目的目前並不確定,但是關稅手段一定會拉到滿,直到達成某一個特定目標與階段性目標可以說是確定的。
所以,振興美國製造業、奪回美國經濟主權、保護美國內產業以及平衡財政赤字免受貿易逆差的影響,在短期內美國不致於降低關稅的情況下,台商除了擴展其他國家地區的商機、分散生產銷售國家、地區以外,選擇併購美國廠商的確是選項之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