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9經濟大懸崖/如何面對最嚴重的衰退

圖、文/商周出版

幾乎所有富裕已開發國家的嬰兒潮(Baby Boom)世代都已達到高峰。我在第一章提出的最重要見解是,從 1996 至 2018 年間,這樣的情況接二連三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上演。日本是最早達到嬰兒潮高峰且經濟長期走下坡的大型國家。南韓將是最後一個,而台灣有兩個高峰,第一個是落在 2009 至 2010 年,下一個則介於 2023 至 2026 年間,圖 P-1 就是台灣的消費潮,台灣的消費高峰落後出生潮約 47 年。

這意味著,自 2011 至 2021 年間,台灣的消費將趨向遲滯。而接下來至 2026 年間,消費將會出現短暫的回聲潮(Echo Boom)世代反彈,再來就呈現和日本、南韓和新加坡相似的趨勢,長期走下坡,直到 2057 年甚至更久以後。

如果你能預知未來的情況,並從其他國家過去的經驗中——如日本的衰敗——記取教訓,那你一定會受益良多。美國繼日本之後,在 2007 年達到高峰,而德國和英國也在 2013 年達到高峰,其餘歐洲國家達到高峰的時間點則落在 2014 至 2018 年間。新加坡和台灣類似,在 2010 年達到高峰,而南韓則是最晚,將在 2018 年達到高峰。我會在第一章檢視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斷崖(demographic cliff)。

日本的出生率在 1949 年達到高峰,而台灣則是在 1963 年。那代表台灣的嬰兒潮世代比日本晚大約 14 年達到高峰,所以,台灣的經濟繁榮與衰退、房地產和工業週期將傾向於循日本模式,但落後大約 14 年。
我在第二章討論日本的「昏經濟」(coma economy),並說明南韓如何從一個貧窮的新興經濟體,崛起為富裕的已開發國家,它的都市化 S 型進步曲線及人均 GDP 增長模式,幾乎和日本如出一轍,但落後 25 年。我採用 25 年的原因是,最精確的國際數據來自聯合國,而它每隔 5 年才提供一次數據。但如果精確推算,南韓大約是落後日本近 22 年。聯合國並沒有提供台灣的數據,所以我無法用相同的方式來說明台灣的進展,但很明顯地,台灣的情況也很類似。

台灣 2012 年調整過購買力且以國際美元(international dollar)計算——以緩和匯率波動的影響——的人均GDP為 39,479 美元,日本是 37,449 美元。以東亞國家來說,只有新加坡比台灣富裕,其人均 GDP 為 6 萬美元,因為它只是個大城市,又是一個類似香港、紐約及倫敦的大型金融中心。所以,我要恭喜你們,至少就東亞國家來說,台灣在工業化的大進展上已超越了日本和南韓。

我在第六章說明為何只有極少數國家能創造這種從新興經濟體蛻變為已開發國家——從相對貧窮變得富裕——的大躍進。多數歐洲國家都在 1800 年代轉型成功,美國則是在上個世紀實現這個成就。日本、台灣、新加坡和南韓等東亞島國也都順利轉型。但我認為此時此刻看來,世界上沒有其他新興國家有機會實現相同的成就。我在第六章說明,中國、印度、巴西和幾乎其他所有新興國家,都不可能創造這種 S 型曲線的都市化轉型。因為它們的人均 GDP 只能線性成長,所以,這些國家永遠也不可能變得像台灣、日本或美國那麼富裕。

台灣的人口統計趨勢已開始轉向疲弱,而且將會進一步轉弱至 2021 年左右。南韓將會步上你們的後塵,在 2018 年年底摔落人口統計斷崖,而且,日本將從 2021 年起陷落第二個更可怕的人口統計深淵。台灣則將在 2026 年後摔落第二個深淵。總之,未來東亞的人口統計趨勢將糟到無以復加。

最終來說,那意味著勞動力將最先開始走下坡,接著,人口也會開始減少。面對這些惡劣的趨勢,台灣的經濟要怎麼成長? 另一個問題是,台灣政府是否預見到這個後果,並積極藉由吸引更多移民,或是強迫延後退休年齡來因應? 這是唯二的短期解決方案。鼓勵生育的成果要 20 年左右以後才會浮現,因為屆時這些寶寶才會開始陸續加入勞動力。但要吸引移民也不是簡單的事,因為台灣的英語人口並不多,而且大學也鮮少採用英語教學。

台灣的政府不可能預見到這樣的後果。貨幣和財政政策能延緩台灣走下坡的速度嗎?日本早從 1997 年起就開始採用量化寬鬆政策,政府也大幅增加財政赤字規模,但過了 17 年之久,他們的經濟依舊處於「昏迷」狀態。在未來 10 到 20 年間,將退休年齡延後到 75 歲,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而提高生育率則是長期的最佳解決方案。但政府和為人夫者必須更主動支持有小孩的職業婦女,鼓勵生育的解決方案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成效。可是,對所有東亞國家來說,那又是非常大的文化變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在第六章討論的 30 年原物料商品週期,要到 2023 年左右才會觸底。原物料商品價格下跌將在新興國家和中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這就是下一場全球金融危機的領先指標。現代史上最大的泡沫在中國,一旦這個泡沫破滅,台灣所受的衝擊將比世界上多數國家更大,其中只有南韓受衝擊程度會超過台灣。因此,台灣必須做好面對 2014 至 2019 年大通縮(deflation)的準備。

(本文摘自《2014-2019經濟大懸崖》台灣版序)

關鍵字: 2014-2019經濟大懸崖商周出版經濟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0050隨台積電走跌!3拆分情境曝光 百萬受益人後天開始投票

0050隨台積電走跌!3拆分情境曝光 百萬受益人後天開始投票

國內規模最大ETF元大台灣50(0050)分割議案投票正式啟動,投資人可於周三(4月2日)至4月21日透過證券APP進行電子投票,或透過紙本方式郵寄表決票,3月21日前買進0050的投資人都有投票資格。若決議通過,將接續進行分割作業,所持有的0050每股淨值將下降、持有股數上升,總市值不變。

2025-03-31 16:53

華航看今年客貨運都旺 機票價格往下掉機會不高

華航看今年客貨運都旺 機票價格往下掉機會不高

華航(2610)今(31)日與空巴正式簽署10架A350-1000訂單,董事長高星潢受訪時談到今年營運狀況,看好客貨運都能得到很大的成績單,目前訂位率持續暢旺,未來機票價格往下掉的機會不是很高。

2025-03-31 16:13

台積電「根留台灣」題材失靈 最後一盤爆1.2萬張賣壓摜最低910元

台積電「根留台灣」題材失靈 最後一盤爆1.2萬張賣壓摜最低910元

台積電(2330)今日於南部科學園區晶圓二十二廠新建工程基地舉行2奈米擴產典禮,不過今日台積電股價慘跌,終場收在910元,下跌42元,跌幅更高達4.41%,正式面臨900元保衛戰。

2025-03-31 15:11

135.4萬人心安!0056宣布配息1.07元 單次配發率3.08%

135.4萬人心安!0056宣布配息1.07元 單次配發率3.08%

擁有逾135.4萬股民的季配型元大台灣價值高息(0056)今(31)日公告配息1.07元,預計4月23日除息,以0056今日收盤價34.76元估算,單次配發率約3.08%。

2025-03-31 15:17

不顧卓揆親臨!台積電2奈米擴產董座缺席 5座廠花不到赴美一半

不顧卓揆親臨!台積電2奈米擴產董座缺席 5座廠花不到赴美一半

台積電(2330)今日於南部科學園區晶圓二十二廠新建工程基地舉行2奈米擴產典禮,2奈米製程預計今年下半年量產,台積電表示,位於高雄的晶圓二十二廠為台積電生產2奈米製程技術的主要廠區之一,有別於先前台積電由董事長魏哲家親自出席記者會宣布千億投資美國,今日在台灣的擴產典禮魏哲家並未出席,僅由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秦永沛出席主持,公司誠意明顯落差。

2025-03-31 13:22

陶瓷電路板新兵到! 立誠光電預計4月下旬上櫃

陶瓷電路板新兵到! 立誠光電預計4月下旬上櫃

陶瓷電路板廠商立誠光電(6597)預計4月下旬上櫃,並於4月1日舉行上櫃前業績發表會;立誠光電實收資本額為新台幣2.63億元,主要從事陶瓷電路板之研發、製造及銷售,產品廣泛應用於高功率照明、車用照明、手機閃光燈等領域,主要銷售對象多為韓國及歐美等國際LED封裝模組大廠。

2025-03-31 16:28

家登強化海外佈局公告人事異動 副總沈恩年將專注推動海外事業

家登強化海外佈局公告人事異動 副總沈恩年將專注推動海外事業

半導體設備大廠家登(3680)今日公告人事異動,為強化海外佈局,家登營運長暨發言人沈恩年將負責協助董事長及副董事長進行海外業務推展,專案經理朱佳琳接任發言人。

2025-03-31 16:00

陽明曝長約運價優於去年 下半年狀況觀察川普關稅政策

陽明曝長約運價優於去年 下半年狀況觀察川普關稅政策

陽明海運(2609)今(31)日召開法說會,業務長李明輝表示,今年長約簽約狀況比去年好,運費明顯提高,不過短期約呈現波動;目前來看市場發展Q2比Q1樂觀,下半年仍充滿變數,持續觀察川普關稅政策、地緣政治等因素。

2025-03-31 14:49

史上第4大!台股屠殺906點 台積電跌42元至910

史上第4大!台股屠殺906點 台積電跌42元至910

台股今(31日)開低走低,加權指數終場大跌906.99點,為史上第4大,以20695.9點作收,跌幅4.2%,成交量4178.56億元。

2025-03-31 13:36

青年勞工月薪中位數3.1萬元 2成想到海外工作

青年勞工月薪中位數3.1萬元 2成想到海外工作

勞動部今(31)日公布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統計結果,據統計,113年青年就業者199.6萬人,與10年前相比少了10.3萬人,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為3.4萬元、中位數為3.1萬元;有2成青年勞工有打算到海外工作,以東北亞、北美占比最多。

2025-03-31 13:22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