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技股投資的狂熱氛圍,自基亞事件後一瀉千里,多數生技股股價也回到前波起漲點,低迷氛圍讓投資人對台灣生技產業未來發展感到憂慮,未來生技該怎麼投資?
文.陳怡婷 攝影.鄭暐琪
自上周,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上漲3.1%,再創十四年新高。再來看台股上櫃生技指數上漲3.3%,等待市場信心回籠,維持弱勢整理格局。觀察過去五年,台股上櫃生技指數大致與NBI走勢相仿,連動性高。
台股生技回歸國際趨勢
而台股生技類股偏中小型居多,股價漲跌易受到市場消息左右,雖然近來基本面變化不大,但全球生技發展環境丕變的情況下,台灣生技股終將回歸國際軌道,法人建議,投資人中長線可逢低布局2015年基本面轉強個股。
其實,生技醫療產業大約可以分成三個領域,分別是新藥開發、醫療器材及醫療照護。而這三個領域可以說是三個不同的產業,因為各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質。
就長遠來看,全球人口高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也表示生醫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向上,而台灣生技產業也在這幾年間蓬勃發展,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動也是激發生技投資熱潮的因素。
資本市場對生技產業投資有多熱?不僅是國內幾個生技大老,包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等人大力支持,國內外創投資金投入也相當熱絡,就連一般散戶,對於熱門生技股也可以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台灣生技產業投資的熱絡可見一斑。但基亞事件後,不少投資人慘賠,對生技股態度轉趨保守。
其實,在生醫產業發展成熟的美國,遇到新藥研發失利,股價暴跌,抑或是新藥研發成功,股價暴漲,都是相當正常的事,一個產業的成功,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業界人士表示,即使產業有泡沫也是一個好現象,畢竟能夠在大浪席捲下存活下來的公司,才會是真正好公司,對整體生技產業發展也才是健康的。
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早在民國70年代就已經開始,七十一年頒布的「科學技術發展方案」中,即明訂生物技術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七十三年以財團法人形式成立「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八十四年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八十七年將生物技術列入十大新興產業,八十七年工研院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中心」。
台灣生技發展30年 即將開花結果
而為進一步整合國內生技研發能量,朝產業化、商品化發展,從民國98年到101年的「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簡稱「鑽石計畫」),透過跨部會合作,建置與國際銜接的法規環境,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並加入PIC/S GMP國際品質組織,以及成立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等。至101年底,台灣藥品產值已從96年的680億元成長至800百億元,醫療器材產值則從749億元成長至1092億元。
直至102年六月,又將方案名稱更名為「台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簡稱生技起飛方案),政府都是希望能在之前的基礎下,輔導產業、整合資源、推動藥品與醫療器材產業化,並在藥品、醫療器材、醫療管理服務等三個領域創造成功案例。
台灣投資生技產業至少三十年,政府更將生技列為重點發展產業,政策大力推動,國內學者也不餘遺力。當初,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大老遠飛到美國,親身登門拜訪每一位列在「鑽石計畫」候選人名單的生技業A咖大老,包括許照惠、張有德、唐南珊、美國維梧創投合夥人孔繁建等,還有前一波海外歸國的生技大咖包括張念慈、張念原、許明珠、陳志明等,紛紛回台創立新藥公司。
近幾年,也因為這些旅居海外的生技界大老紛紛回台,將新藥研發成果展現在生技股上,帶動一股投資熱潮,近兩年多來生技股成為市場寵兒,不少生技新藥股漲幅以倍數方式成長,即使新藥研發持續虧錢,但投資人還是相當捧場。
台灣生技抓機會 五年內拚升級
翁啟惠即表示,當台灣有一個國際大藥出現時,國際資金潮的進駐是必然的趨勢,也連帶創造產業供應鏈的價值。畢竟台灣市場不夠大,要能展現自我優勢,與國際夥伴及市場連結,前景才值得期待。
中研院院士陳良博日前回台,公開表示台灣生技業發展到現在是一個奇蹟,而且有機會在五年內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生技大國!雖然基亞事件是個教訓,但其實也是因為F*太景(4157)、寶齡(1760)、智擎(4162)、中裕(4147)、浩鼎(4174)和藥華(6446)等仍有機會取得新藥藥證,並在未來五年內上市,藥證的取得將能挹注台灣生技新力量。
不過,聯訊創投公司共同創辦人鄭志凱則公開表示擔憂,他認為目前全球投資新藥的趨勢,都是在獲得第一期或第二期FDA許可後,就賣給國際大廠,對投資人來說,這也可能是獲利了結的時間點;再者,新藥研發曠日廢時,複製成功所要花費的時間也很長,即使成功了也很難複製。
誠如F*太景董事長許明珠說的,「每顆藥的適應症和功能都不一樣,要怎麼複製成功?」即使成功了,成果也難以累積擴散,之前眾人期盼的兩岸「綠色通道」快速審查根本不存在,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也是台灣未來新藥產業如何發展下去必須仔細思考的問題。
除了生技新藥產業外,醫療器材也是台灣相當具潛力的產業。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以台灣目前情況看來,醫材是最具利基的,台灣因電子業有國際競爭力、產業供應鏈完整、不缺資金,很適合台灣發展,而且醫材的週期短、風險小,被告的機率也比較小,但業者要突破只做小型醫材的模式。(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745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