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周刊整理
今周刊連續十二年舉辦「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深入瞭解十三五計畫對兩岸經濟發展。結果發現,由於中國股市當紅,中國上市公司,上榜數量多達六五七家;相較之下,台灣掛牌的企業僅進榜六十五家;台股對A股上市公司數量,比例達到最懸殊的一比十。
中港股市爆衝,台企市值下滑
記得去年本刊調查,因時屬中國調結構,原物料產業降溫與深滬股市低檔,台商競爭力浮現,在排行上是台灣全面躍升的一年;時隔一年,二○一四年下半開始,中國股市全面大漲,迄今指數漲幅超過一倍,已經徹底翻轉了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版圖分布。去年唯一擠進前十,排名第九的台積電掉到十二名,台灣市值第二大的鴻海從二十五名掉到四十二名,去年台灣市值第三大,千大排名四十的聯發科,今年更跌出百大,位在一0一名,可謂是台灣企業競爭力大幅衰退的一年。
以市值增減而言,由於兩岸股市先後大漲,一千大企業僅有四十四家市值較去年衰退,其餘市值全數上升,增幅超過一倍的企業,更多達五二六家;代表一千大企業中,半數以上只花了一年,市值便成長一倍,這也是歷年罕見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台、港掛牌的台商,也有不少市值下滑。例如前兩年業績出色的中國旺旺、高鑫零售,以及裕日車、光寶科、英業達、正新、宏達電、聯發科、台泥、廣達等等。在台積電一枝獨秀、率領台股重返萬點大關之際,背後意含值得投資人深思。
中國資金轉向內需,用股市做大資本市場
中國十三五計畫的「必要配備」是一個夠大也夠熱的資本市場,而股市,顯然已經成為習近平「做大資本市場」的優先工程。同時各界預期,下半年推出「首次發行上市股票從審批制改為註冊制」的改革,可望大開企業上市方便之門;還有,四月十三日,中國亦將「每人只能開立一個證券戶」的限制大舉放寬至「每人二十戶」,都是政府準備活絡市場的動作。顯然的,十三五,是以「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的五年計畫。
十三五計畫有三個顛覆:
1.不拚GDP成長率--GDP成長率可能不再是重要指標,目前暫定年成長6.5%,但已有取消GDP為指標的建議聲音。
2.高度仰賴民間資源--政府支出轉向投入低收益的公共建設,財政收入成長趨緩,必須引入民間資金,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明顯提高。
3.服務業角色躍升--小康社會注重均富,必須拉動能夠創造較多就業機會的服務業,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將加速提升。
趨勢大師約翰‧奈斯比(John Naisbitt)認為中國的內需市場將會快速崛起,而十三五計畫背後的思維,是藉由打造一個能與西方抗衡的國際經濟圈,與從出口製造導向,轉為內需消費導向的經濟結構改善,「想盡辦法與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脫鉤!」
中國市場內需市場改革,台灣邊緣化更加明顯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中國內需市場,有三個改革方向:第一、十三五計畫從生產指標到「幸福指標」, 代表國家開始重視生活選擇權;第二:從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推出與外國投資三法合併,我們可以看見下個世代是邁向「投資自由化+法制化」;第三、福建自貿區的推行,已經(片面)開放了80%以上服貿協議中的承諾,這是對台政策的新模式。在對國際上更有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亞投行(AIIB)兩大面向,囊跨亞洲不同經濟體,積極爭奪亞洲新經濟結構主導權。而國票金融控股公司總經理丁予嘉也認為,今年一千大企業市值排名中僅六十五家台企,台灣將更加邊緣化;而我們該注意的,不僅僅是像是阿里巴巴等大公司,中型企業更開始目標放在全世界,而十三五計畫與一帶一路正是帶著民營企業向前衝,全面走向小康中國的態勢明確。
環保、醫療、教育與互聯網+ 是未來三年的賺錢新機會
整體來看,十三五開始,GDP的目標淡化,環保、醫療、教育,三大「短期不易回收」的公共領域,成為小康社會目標底下的主要資源所往,資本市場是添加柴火的重要角色,互聯網則扮演產業升級的助力。未來找尋投資機會時,最好依循中國當局提出的「互聯網+」等重要國策,才能發掘真正的受惠股。
同時,中、港股市大幅上揚,不僅讓企業市值膨脹,在營運時,籌資與購併對手的籌碼大增,更是影響長遠競爭力甚鉅的改變。例如,今年以來,已經有中國化工集團購併世界第五大輪胎品牌倍耐力(Pirelli),以及復星集團購併加拿大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兩件案例,顯示中國企業茁壯以後,對於具全球效益的品牌越來越感興趣。這些槓桿效應持續發酵,是未來觀察兩岸三地資本市場,必須注意的課題。
(更多2015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排名分析,請見4/29出刊《今周刊》No.958期封面故事)
本期相關製作》
【視覺化圖表】1000大企業市值動態泡泡圖,讓你一眼看懂企業興衰
你可能感興趣》
台積電決定登陸,不甩中國政府誘因的張忠謀為何轉向?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