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攝影:天下雜誌
25年前便落腳泰國,從東協擴及全球市場,南僑集團執行副總裁暨泰國南僑公司總經理李勘文,今日(12日)參與「2016天下經濟論壇」(CWEF),分享南僑的南進成功的策略——不要當個「只要利潤,但留下垃圾」的企業。以下為演講摘要:
1952年在台灣從做肥皂起家。經過64年,我們從食品原料、製造到餐飲通路,發展多角化事業。我們也思考國際化,而泰國是我們第一個海外據點,1991年南僑集團的工廠落腳泰國。
進軍東協要考慮什麼要件?
第一個是策略選擇,每個事業進入哪個市場,要看市場的什麼利基和優勢。
台灣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新曾說,未來在東協只有5年優勢,但不論幾年,你要掌握什麼優勢、怎麼利用優勢,才是關鍵。我們是食品產業,哪裡有好原料、要看哪個市場,都必須隨著政經環境改變,去因應、調整。
再來,是要遵守法令。企業要做全球市場,就必須符合全球的標準。即便是到東協,遵守法令是最起碼的事情——不要有任何污染,不要當「只要利潤,但留下垃圾」的企業。所以,我們工廠在當地是模範生,當地政府還常邀請各公司定期來做觀摩。
最後,人是最重要的。我們重視「在地化經營」。
例如,我們在泰國做在地屯墾,派去的人也要考慮在地化,現在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已深耕當地。甚至也可以從反向來做,從學生就可開始培育,例如,來自緬甸、越南的台灣留學生,可先在台灣機構實習、建立連結。畢業後即可根基在泰國。
選擇泰國有許多原因。泰國物產豐富,尤其南僑產品的重要原料:稻米,產量多;當地人口約台灣的3倍,市場規模夠大;9成人民信仰佛教,工廠管理和諧。泰國的地理位置良好,補給線回到台灣也快,且位於橫跨歐亞的交通樞紐。
當地政府政策支持食品產業。例如,在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的優惠政策下,廠商進口設備、原料上免稅,且營業稅可8年免稅等、可購買廠房土地,還有專業人員的許可。現在,泰國還是東協經濟共同體(AEC)中的第二大經濟體。
以泰國為根基,佈局CLM三國
雖然我們根基在泰國,但早就走出去了,且要依時間、步驟來考慮版圖策略。
1992年起,便極力發展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汶萊市場。尤其,新加坡是東協櫥窗,通路、交易條件相對進步,也能有很好的曝光。南僑自1996年起也開始經營全球。經營全球市場的要件是:設備條件必須是世界級的,也要不斷創新。目前,南僑一天平均十幾個貨櫃行銷全球七、八十個國家。
隨著AEC逐漸成形,我們也覺得東協是一個一定要進入的市場。又隨著緬甸、寮國等軍政府開放,從2013年起,我們就開始佈局東協,並持續到現在。尤其是泰國周邊的CLM三國(柬埔寨、寮國與緬甸),我們近年極力部署,因加入東協後,關稅障礙降低,且交通順暢、泰國商品和三國的產品差異又不大,較無進入障礙。
雖然不同產業,角度不同,但不論是南進政策或一帶一路,要打通歐亞,不論從陸上絲路或海上之路都非常好,只要有任何機會,就要搭上浪頭。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社長吳迎春:危機中摸索新「Taiwan inside」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