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年期公債價格直直落,債券由多翻空的論調響徹雲霄,投資人想賺穩定收益(income),該怎麼辦?2018「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組合式債券型基金得主──安聯四季豐收債券組合基金經理人許家豪建議,投資人應棄公債轉買信用債,或是投資可轉債。
2018-03-19 10:41
台股基金的年報酬率能有多高?今年獲得「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科技基金獎的復華數位經濟基金,2017年報酬率高達51.26%,遠超過晨星組別基準指數(MSCI世界資訊科技指數)的27.63%。展望今年台股表現,操盤復華數位經濟基金的經理人周奇賢預估,台股今年整體仍有12%以上報酬可期,建議提早布局金融股。
2018-03-12 16:58
房市2018年一開春,成交量便出現落底增溫、低接買盤暢旺的態勢,與2017年的「低溫」明顯不同。農曆新春檔期業者不休息、代銷不停工,大家堅守賣場、期待大發利市。從1月份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觀察,較2017年同期成長23.5%,為房市開啟一個好兆頭,若能持續,台灣房市就有希望了!
2018-03-05 14:51
知名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過:「假如你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生吃一隻青蛙』,接下來的一天就會過得比較順利,因為你很清楚這可能是一整天之中最糟糕的事情了。」青蛙,即是你最大、最重要的工作,也是當前最能為自己帶來正面影響的事情。
2018-02-26 15:33
年終獎金很少,也可以用來存股嗎?存股達人老農夫表示,不但可以,而且「現在一筆小錢,會是以後一筆大錢。」
2018-02-19 09:24
你是否曾有疑問,股票技術指標這麼多種,到底哪種指標最好用?其實各種技術指標都是由量與價轉換出來的,回歸原始,看懂量與價的變化,就能賺到錢。
2018-02-12 17:29
30歲研究所畢業、剛做第一份工作的莉莉,薪水不多、要還學貸、又沒經驗,根本不敢貿然投資;另一位曾入股海又退場的35歲小陳也抱怨,過去一買股票就套牢,公司又沒什麼加薪,已經沒多餘的錢去理財。這樣「好薪酸」的小資族,對投資理財卻步不是沒有原因。
2018-02-07 17:55
投資機構估計,未來4年全球機器人理財將以每年47.5%的速度成長。在FinTech(金融科技)快速成長下,包括元大投信、國泰金控等,陸續在2017年底推出機器人理財、AI智能投資平台等。
2018-01-30 17:03
對許多投資者來說,最害怕的莫過於空頭市場突然來臨,使得資產大幅縮水。但此時卻有一群投資者將股價下跌視為買入股票的好時機。
2018-01-22 11:06
迎接2018年到來,在做年度的理財檢視和新規畫時,請記得把在2018年元旦正式上路的新政策和措施列入考量。其中社會保險、房地產和稅制的影響層面最多,《Smart智富》月刊編輯部歸納整理如下:
2018-01-15 16:39
房地產市場業內人員,包括建商、房仲、銀行、媒體,及投資人,若用一首歌形容2017年他們的心情,我會選〈心事誰人知〉。展望2018年,我認為,如果換唱〈雨夜花〉,最能表達他們的心聲。
2018-01-09 09:54
2017年11月,高收益債市場在半個月內下跌7%,展望新年度,高收益債還能續抱嗎?國內投信發行規模最大的柏瑞全球策略高收益債券基金海外顧問約翰‧葉凡諾維克(John Yovanovic)在接受《Smart智富》月刊獨家專訪時預測,2018年高收益債的報酬主要將來自債息。
2018-01-01 08:31
國內掛牌交易的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已達百檔、市場龍頭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指出,ETF市場將由過去競發新產品、拼成本,演變成競爭客製化投資組合的設計能力。
2017-12-25 17:16
許多人都曾師法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卻鮮少有人能成功運用在自己的投資上,然而在英國,有一位操盤手做到了。他是《英國巴菲特教你投資A+股》作者奇斯.艾許華斯-羅德(Keith Ashworth-Lord),被公認為巴菲特投資術首屈一指的權威,有「英國版巴菲特」的稱譽。
2017-12-19 10:39
回顧2017年,歐洲政治風險在5月份法國大選之後已大幅降低。不過,展望2018年,雖然全球各地經濟基本面看好,但仍有10項可預期的政經事件,投資人必須謹慎以對。同時,投資人也應嚴防類似1987年美股崩盤的流動性危機出現。
2017-12-11 12:30
最近,市場傳出業者讓利促銷、建案秒殺的消息,我認為,有些個案可以賣得好,是因為成交價格甜到了自用型買方的心坎裡,但市場仍處於下坡的階段,若是投資,買到下跌的房價,輸贏難定。
2017-12-04 16:43
台股從2017年5月上萬點後,開啟史上最長的萬點行情,有些個股創下股價歷史新高,有些卻跌得比9年前金融海嘯時期還要低。存股族要是抱錯股票,如同搭上不同方向的列車,讓資產累積成果出現顯著差距。
2017-11-27 10:41
隨著AI(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成熟,加上大數據及機器深度學習,AI已廣泛運用至金融與醫療領域。在退休市場,目前可利用智能機器人理財,協助退休理財規畫,利用AI與物聯網,改善健康管理與長期照護需求。
2017-11-20 15:02
談退休,早期觀念是「養兒防老」,過去10年隨著房地產行情大好,流行「以房養老」。可是,目前年輕人起薪低,要在雙北買房大不易;就算有錢買房,又因租金報酬偏低,使得要靠「買房收租」做為退休收入變得困難。在此情況下,「養」一個能穩定配息的基金,已成為低利率時代規畫退休準備的新選擇。
2017-11-13 16:23
「他們(指其他兄弟姐妹)說,我沒有結婚,而且照顧只要3、5年,不會很長,所以我辭掉工作來照顧中風的爸爸最理想,沒想到卻是30年⋯⋯。」60歲的林大哥過去從事機械工程業務,年收入達70萬、80萬元,但為了照顧中風的父親,他接受了兄弟姐妹的建議,辭職回家。
2017-11-06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