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董事長高逸雅:不只要能提供正確資料,更重要的是要能透過演算法將重要資料擷取,讓客戶做決策。(圖/商業周刊/攝影楊文財)
文/蔡靚萱
如果說資料就是新石油,那麼提供華爾街銀行家各種交易資訊的終端機業者彭博(Bloomberg)無疑就是金融資訊界的煉油龍頭。
擁有1萬9千名員工的彭博,去年不含《彭博商業週刊》、《彭博新聞網》等媒體事業的金融資訊營收就高達92億美元。然而,它也面臨其他新進者的挑戰:
比如,2014年。高盛等投資銀行投資了金融業專用的即時訊息軟體Symphony,還找來Google當大股東,想取代彭博。越來越多金融資訊在網路上就可便宜取得,也挑戰其價值。
聽客戶的話去找機會
問顧客要什麼資料?然後去買
有意思的是,去年雖然彭博終端機訂戶數因為銀行大裁員,而出現史上唯二的1%小衰退,但在大型資料業務快速成長下,該公司營收竟還能小幅成長3.2%,相較歐美銀行業營業額下滑約3%,表現算出色。
雖然,許多年輕金融從業人員抱怨彭博終端機介面仍沿襲30年前DOS時代的使用方式,對使用者不友善,1年1台機器收費高達2萬5千美元(約合新台幣75萬元),價格不親民。為何金融交易員還是離不開它?
《商業周刊》獨家專訪了彭博董事長高逸雅(Peter Grauer),他的答案很簡單:聽客戶的話去找機會。他不替自己公司可以做什麼事去訂界線。
《金融時報》形容,彭博有一項永恆的戰略:把所有可能的資料與服務,都幫客戶集合到終端機上,讓大家無法離開這個平台。業務員常問客戶:需要什麼資料庫?我們來買。
高逸雅說,現在有越來越多金融業客戶希望從前台開始就將工作流程數位化,彭博因此發展出投資銀行的前台、後台、法規遵循等部門的數位化資訊系統,這形同開始踏入資管領域,幫客戶管理起內部資料了。
彭博滿足了菁英客戶,客戶之間也會產生連結,形成正面網絡效應。
香港操盤對沖基金的擘詳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黃薰輝說,彭博的地位等同金融界的臉書,一些無法在集中市場透過櫃台買賣對敲的債券,往往是在彭博系統的即時通訊軟體上拉一個聊天室,大夥兒直接詢價,就完成交易。換句話說,不肯砸錢買彭博終端機,就當不成債券交易員。彭博簡直就是當前「平台經濟學」的始祖!
連結,讓彭博無畏競爭。就像一旦連上臉書,你就很難回頭把親友都搬到另一個社群網站。《金融時報》指出,現在,華爾街人士就是離不開彭博終端機,未來是否有對手能夠打破彭博終端機的霸主地位,還有待觀察。
【更多報導】
收購公司億來億去,她卻在比280元牙刷太貴...土豪跟女大生約會體悟:不找窮人談戀愛了
一天不到新台幣100元! Costco推出超強新品,買回家讓你一整年都不會挨餓
以為能領到2.5萬人民幣,最後竟是2.5萬台幣....一個台灣女生在中國工作的真實告白
外派中國,年薪600萬外商副總:當孩子說「妳不是我媽媽」,賺再多錢都毫無意義
任達華名下2、30棟房:年輕人不用心急,我領了16年低薪才有今天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