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數位時代雜誌
iPhone手機搭配App Store應用程式商店, 營收超過微軟全產品線; Kindle閱讀器,帶動電子書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 未來企業的生存,取決於如何將軟體、硬體及服務整合。 這是產業最激烈的競爭,也是台灣輸不起的戰役!
採訪.撰文/盧諭緯.趙郁竹.鄭緯筌
「行動,大幅改變整個科技產業和創業環境,」往來美國、台灣及中國的天使投資人鄭博仁觀察,App雖然很熱,然而真正從App賺到錢的新創公司並不多,「但硬體+App服務,卻可以創造出服務利基和全新商業模式。」他舉例,假設Nike推出一個可記錄慢跑路程的App,賣0.99美元可能還有人嫌貴。但如果是一只可以記錄慢跑路程的手錶,在亞馬遜上可是賣到168美元!這就是硬體整合軟體服務產生的價值,也是創新趨勢。
硬體文藝復興 《紐約時報》近期就以「硬體文藝復興」的角度,報導這樣的變化。報導中指出,賈伯斯教會了新一代的年輕人,沒有好的軟體設計,硬體是沒辦法帶給使用者更多的樂趣。
iPhone及iPad就是最好的實驗場。在行動遊戲爆紅的「憤怒鳥」,它成功地發揮觸控的功能,創造前所未有的遊戲樂趣。另一個特製吉他gTar,只要將iPhone放到gTar吉他裡面,吉他的琴弦區就會隨著曲調節奏自動發光,彷彿有一位老師在現場教學。
由Twitter共同創辦人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所創立的Square公司,更是讓外界看到軟硬整合的高含金量。Square用一個插在iPhone手機上的小巧讀卡機,來滿足大眾對於行動支付的需求。目前它一年處理的交易金額,就高達80億美元,以每筆2.75%的手續費計算,年營收就超過2億美元。最近Square剛完成第四輪募資,募得超過2億美元的資金,不但創投業者看好,連星巴克也投資2500萬美元。而這家公司成立不過短短三年。
相對於針對iPhone應用的創新模式,最近更多的是重新回到使用情境的本身去思考。在美國熱賣的居家電子產品──智慧室內溫度計Nest Learning Thermostat,就是由曾帶領蘋果iPod和iPhone設計團隊的前任主管成立的公司所推出。它將感測器、機器感知和網路技術整合在一起,不僅可以感知氣溫,還能對室內溫度進行自動調整。而來自台灣、曾任職蘋果的新創公司Adonit,將觸控筆與編輯繪圖App整合,讓原本再平凡不過的產品,搖身變成新的硬體平台。
創業新浪潮 還有Pebble手錶,可以透過藍牙和iPhone或Android手機連接,同步顯示手機上的訊息。此外,也可以在使用者跑步或騎單車時測速計時、控制音樂撥放、打高爾夫球的時候測距……,創新的概念,讓它在28小時就募資到100萬美元,成為募資平台Kickstarter上有史以來最高募資的專案。
這些產品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把軟體的靈魂貫注在硬體上,便能讓原本生冷有距離感的產品,充滿故事和生命力。
網景公司創辦人、現為知名的創投業者,同時也是Facebook董事會成員的安卓森(Marc Andreessen)直言:「未來最成功的公司會將優秀的軟體鑲嵌在獨特的硬體上,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這種模式將出現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而主打單一特色的軟體或硬體公司,則難以在未來的市場上立足。」
軟硬體的跨界風雲,正熱烈上演。大公司積極轉身,小公司努力躍升。原本做平台的Amazon、Google相繼推出自有品牌硬體。今年夏天,微軟更對硬體合作夥伴投出一顆震撼彈:微軟要推出自有品牌的Surface平板電腦。
「如Google、Amazon這種掌握生態系統的業者跳下來做硬體,其實正在促使台灣品牌加強轉型的力道,」IDC台灣研究副總監江芳韻指出,平台業者加入硬體戰局,對宏達電、華碩、宏碁等品牌業者帶來很大挑戰。「Google、Amazon能把硬體價格壓得很低,賺取內容財,這是台灣品牌廠沒有的優勢,所以大家都在試圖改變現況,」她說。
「純硬體」的價值日漸低落是不爭的事實,「消費者購買硬體的考量已經從規格轉變為硬體中有哪些軟體服務和內容,」Google Android全球合作夥伴關係總監萊格林(John Lagerling)點出關鍵。因此,如何強化「應用」的生態系統,已經成為台灣硬體品牌最重要的戰場。
台廠努力轉身 硬體廠商當然也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從代工業的廣達到做品牌的華碩,硬體業者早已嗅出軟硬整合將替台灣科技業帶來下一波新機會。「我們正從硬體製造公司轉型成整合軟、硬體的解決方案提供者,」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不只一次在法說會、公開演說上如此強調。不出十年,廣達的軟體工程師將超過硬體工程師,因為軟體正是未來決定硬體價值的關鍵。
華碩從2007年開始打造雲端軟體服務WebStorage,現在則正式獨立為「華碩雲端」公司。宏碁去年砸新台幣100多億元收購雲端技術公司iGware。近來動作積極的聯想日前也出手收購了軟體公司Stoneware。所有PC業者砸錢收購軟體公司的動作都共同指向一個目標:希望藉由軟體服務綁住使用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並提升自家硬體價值。
「目的是讓更多裝置開發者可以依靠華碩的平台,影響力會變得更強大,」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認為,華碩雲端已經開放軟體平台,提供應用開發者使用應用程式介面(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從一、兩人的SOHO族到大型企業,都能在華碩的平台上開發應用,這些都能提升各式各樣的硬體價值。「使用者體驗一定會因軟體服務而變得更加完整,」他說。
「另一個更大的機會在垂直產業的創新市場,」研華科技總經理何春盛指出,台灣科技業的DNA很難創造出像微軟這樣的純軟體平台,但在各式各樣的硬體上附加軟體應用,絕對是提升產業價值的重要關鍵,讓商機範圍更龐大、跳脫PC之外。
研華最近在行動護理推車上開發全新的軟體介面,並和耳溫槍業者合作,加入藍牙功能,護理人員測量耳溫後,就能將數據傳輸到行動護理推車。另一家系統整合廠神通資科則將高鐵票務軟體系統整合進宏達電的智慧型手機,列車長人手一支,透過手機小螢幕就能輕鬆對照乘客座位是否有問題。
「手機並不是蘋果發明的,但蘋果在上頭加入Siri這樣的創新應用,價值就完全不同,」何春盛說。但企業必須更努力靠近市場,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就能創造許許多多的「微創新」。由於軟體創新的成本門檻較低,不需要大企業才能做,只要兩、三個年輕人組成團隊,政府提供一些創業資金,再幫助這些創意和大企業媒合,或推展到全球市場,「馬上就有落地生根的可能性,」他強調。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2年10月號《數位時代》,全國7-11、各大超商熱賣中!
►►►更多《數位時代》精采內容請見ETtoday新聞雲雜誌專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