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科技這幾年積極發展,純網銀也即將邁前一大步。(圖/記者戴瑞瑤攝)
記者吳靜君/台北報導
金管會宣布,11月15日正式受理純網銀的申請,揭開了純網銀爭霸戰序幕。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林士傑表示,如果明年純網銀誕生,是繼監理沙盒後台灣金融科技又邁了一大步,但近年來商業銀行主要業務臨櫃率下降,提高網銀業務比重將會是趨勢,預估純網銀還未成立前,國銀今、明兩年會全力卡位數位帳戶以及網銀業務。
金管會宣布,從11月15日起到2019年2月15日正式受理純網銀申請,只發放2張執照,預計最快於2019年6月國內就會有第1家純網銀問世。
林士傑解析,觀察觀察年輕族群雖然剛踏入職場所得財富不多,但小資經濟學市場不可小覷,未來純網銀發展新世代「微理財」業務頗值得期待。
一般認為純網銀可能結合電商平台商業模式經營,但以今年上半年上市櫃公司財報為例,電商業營收增加但獲利成長表現卻遠不如實體通路業者,原因是近年數位行銷成本已經大幅提高,實體通路在民生必需品及百貨方面則仍難以被虛擬通路取代。
沒有實體分行的純網銀雖然能大幅降低營運成本,可是傳統國銀的實體分行也已經逐漸朝向社區金融、在地金融、智慧ATM(自動櫃員機)及異業結盟的實體通路模式發展,未來不限虛實的全通路銀行模式將是純網銀與傳統銀行競逐焦點所在。
林士傑指出,未來純網銀仍面臨兩大挑戰,一為資料方面的保護,避免個資洩漏的風險與懲罰,處理不妥也會失去民眾信心,影響銀行的聲譽,整體的策略評估要審慎;另一則是科技技術的運用,如何解決遠端非自願性開戶的身分與自主性多重複合認證問題,未來如能朝利基型業務發展,運用科技背景優勢開發生物辨識、AI微型融資等技術。
如何透過「鯰魚效應」創新商業生態模式運作,來幫助台灣培養更多本土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金融科技專業人才,應是未來評估純網銀團隊長期經營決心的重要效益考量。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