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數位時代
創新不僅是概念的發想與執行,必須建立明確的KPI值,來評估創新的流程和成效結果,加強內部的風險管控能力,徹底優化資源配置,才能讓創新帶動企業成長。
採訪/盧諭緯.劉建宏 撰文/劉建宏 撰文/林衍億
2012台灣創新企業排名大調查揭曉,產業類別橫跨科技、製造、餐飲、傳產、金融、汽車和房仲業等,可謂是百花齊放,在全台的各個角落都有創新的能量正在蓬勃釋放。除了看見台灣企業努力的成果外,另一方面,本次調查也反映了一些產業趨勢及未來可以再加強改進之處。
「各家公司對於創新的投入不論是金錢或時間皆比之前還要高,顯現這些企業能把源頭的創新或是思考方面的創新,轉化成實質有意義的成果,」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經理徐瑞廷說。
然而,台灣的企業在面臨創新時的挑戰考驗也不少,比方在創新的技巧能力和創新的管理上還需再加油。舉例來說,在今年的創新調查結果中就發現,台灣企業從最初的投入(input)、中間的執行運作過程(process)到最後的結果產出(output),普遍沒有一個明確的KPI值,來評估創新的流程和成效結果。
做好風險管控
徐瑞廷指出,所謂投入指的是,企業到底花多少錢和時間產出多少創新的點子,中間過程為企業在使用這些資源時是否有效率;產出則是指最後究竟成功發表了幾樣創新產品或新服務,為公司帶來多少實質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等。
不過要注意的是,結果也可能導致創新失敗,這會為公司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也要一併做考量。「評估的目的即是為了讓企業明白,在創新過程中可能遭遇到哪些問題,倘若在某個環節出了小差錯,內部或許可以立即反應去修正這些錯誤,以便能繼續往下一個目標邁進。」
另外,台灣的創新企業也較缺乏風險管控能力和退場機制,「有些東西做到一半發現真的不行,就應該當機立斷中止,而非先暫時晾在一邊,因為很可能它又會死灰復燃,或在某個時間點又被其他人撿去做,這其實都非常耗費成本。」
因應之道是,在創新的過程中,不論是決策失誤、誤判市場形勢、輕忽競爭對手狀況或已經造成大小虧損等問題,企業都應該加強內部的風險管控能力,做訊息的有效整合及徹底優化資源配置,進行有系統性的去蕪存菁。如此一來,便可減少避免因為單一創新案專案的失敗,而損及整個事業群或公司整體的運作,拖累企業持續創新的可能。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2年12月號《數位時代》─ 「O2O虛實整合大商務」,全國7-11、各大書店熱賣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