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受邀參加天下企業公民國際論壇。(圖/台泥提供)
記者李瑞瑾/綜合報導
台泥公司再度入選2019天下企業公民獎TOP100強,蟬聯傳產第一,大型企業組第15名,再創歷年來最好成績。張安平受邀參加天下企業公民國際論壇,並以「250年的工業革命」發表專題演講,回憶了工業革命的歷史,以回應現今工業家成為「環境的污染者、壓榨勞力的業主,一個唯利是圖的自私商人...」的認知轉變。
張安平表示,在工業革命後,現代文明剛開始形成之時,其實工廠與工業最初的立意是良善的,但其結果卻是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道德觀都淡化了,造成所有的產業都只注重在追求效率和利潤,而忘掉了社會和人類整體長期的發展,更忘掉了人類生存的環境與大自然的重要性。其結果是造成了汙染,和大環境受到嚴重的傷害。
「工業革命真正帶來誤解的地方,來自於它的成功」,張安平如此說道。他解釋,因為工業革命,人類找到一個高效率的,集中的,稠密的,快速的生產方式;相對的,工業在一開始對於身負這麼強大任務的時候,一定會對所在的環境造成壓力,會有高溫,會有危險,工作場域都是封閉,都是被保護的,把可能的風險封閉在一個空間裡。
張安平認為,這其實這不只是工廠的宿命,因為所有的人造物品都會成長進步,都可以被修改,當企業背後的管理,技術,思維達到某個程度時,圍籬就可能被拆除,工廠的樣貌會開始被突破。工業發展的最初只知道要完成任務,完全沒有去在乎進步同時帶來的後遺症。在工業革命的一開始,自然環境本來還有機會可以消化,但是快速成功的成本,就是工業生產跟環境之間的平衡很快地被打破;人類也來不及去學習,更是來不及去思索跟大自然之間的失衡狀態,而這只有二百多年的時間。
▲ 張安平以「250年的工業革命」為題發表演講。(圖/台泥提供)
張安平認為,在生產跟自然環境之間,是能找到可承受、可消化、可互動的平衡關係。必須仰賴生產技術的進步,掌握製程的細節,思想的改變,企業的意志...種種執行細節的改進,這是每一天的,不分晝夜的,一點一滴持續的工作;工業革命發展後250年的今天,工廠的定義需要被重新檢討,社會的價值觀,企業的視野也都在改變,要從追求量到要求質。
張安平指出,工廠不會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它始終會跟周遭的社區連結在一起。台泥想把三合一的和平水泥廠,和平電廠以及和平港變成一個開放的循環生態工廠,因為工廠應該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但是一個可以生產產品的地方,也可以是休閒園區,一個傳遞知識的教室,典藏藝術品的博物館。工廠應該是現代文明的象徵,不是一個破壞環境,造成污染的現代文明的包袱,希望利用這個和平開放生態工廠跟社會大眾做溝通。
張安平說,「工業,在21世紀這個網路虛擬的環境中仍舊是必需,而且重要的產業;我願意一輩子為現代文明辯護;我也在這裡鄭重地說,我仍舊以自己身為工業人為榮。」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