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數位時代
整合數萬筆數據,資料科學家替企業找出創新線索; 故事管理師,把好聽的故事變成有價的商品; 懂技術又懂營運的解決方案架構師,平均年薪超過300萬新台幣; 跟網友搏感情,社群經理讓品牌更有魅力……。 五年前,沒有人聽過這些工作職缺;五年後,各大企業紛紛大舉徵求。 告別製造業,走向智造業,抓住數位爆發點, 通往下一個好工作,就是現在!
採訪.撰文/趙郁竹 攝影/賀大新 插畫繪製/JV. Huang
回想一下,五年前第一支iPhone剛問世,沒有人想像得到App帶來的新經濟浪潮,但現在,每家企業都想開發App,讓Objective-C程式工程師成為市場搶手貨。
同樣是五年前,微軟決定以2.4億美元買下Facebook這個成立不過三年的新創網站1.6%股權,社群經濟概念才開始發燒。隨著粉絲團越開越多,專職的社群經理,也成了企業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橋樑。也差不多是五年多前,亞馬遜發表了Amazon Web Service(AWS)服務,開啟了全新的運算時代,各大IT企業加碼培養Hadoop平台工程師。
在眾多新的科技應用需求下,軟體工程師近幾年的需求大增。以美國為例,大學畢業生若擔任硬體工程師,薪資變動不大,年薪大約7萬美元起跳,但軟體工程師起薪大約是9萬美元。此外,行動化應用將個人從企業中解放出來,各式的應用必須更貼近消費者需求、更掌握消費者喜好,因此像是UX使用經驗設計師、策展人、故事管理師等人才,也同樣備受重視。以UX設計師在美國舊金山地區為例,平均年薪約11萬美元,Hadoop工程師平均薪資則達13萬美元,解決方案架構師更是擁有18萬美元的身價。
從電腦、網路到現在的雲端,未來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都將產生全面連結,數位匯流和大資料(Big Data)應用起飛,推動整個商業社會的轉型。
未來需求一:跨界人才 全新的技術、全新的營運、全新的產業模式,亟需一批有著新能力、新眼光的工作者,來推動產業的前進。
以社群經理(Community Manager)為例,這個因為Facebook、Twitter等社群媒體出現而產生的職務,工作者必須有著多元的能力。美國知名軟體部落客、本身也是創業者的思波斯基(Joel Spolsky)曾這樣描述社群經理這個工作:它結合了行銷、公關和業務的專業外,也必須了解哪些新科技可以讓溝通效果更好,成功的人可以把一個平常的網站,搞成一個網路上最熱鬧的酒吧,這就是21世紀最重要的技能。而專業策展人,除了了解展覽主題領域的專業知識外,行銷營運能力更不可或缺。
「過去這些革命都只和科技業相關,但雲端加行動整合後,大資料改變的是各行各業,」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認為,各行各業的菁英只要再培養一些軟體能力、加上懂得問對的問題,就能擁有與眾不同的競爭力。
過去台灣企業重視的特質是服從、盡職、單一領域的專業,「但未來最有競爭力的人才是熱情、創新,而且具備跨領域專業能力,」本土工業電腦大廠研華科技總經理何春盛指出。例如遠距照護、健康雲、智慧交通……,都是政府正大力建設的科技應用,這些都需要懂科技又懂產業知識的跨界人才。
像是推動電子化及行動醫療有成的秀傳醫院,關鍵主導者就是在學期間自修相關程式語言的骨科醫師羅政勤。他說做為醫療第一線的人員,對於醫療科技化有些想法,常覺得IT人員做的是自己想要做的,不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由於自己對兩個領域都有所了解,所以能激盪出好的應用成果。
台灣已有教育單位注意到這個趨勢,透過課程規劃以培養跨界人才。如政治大學資科系和傳播學院跨院合作開設數位內容學程,整合資源,讓學生擁有傳播和資訊跨領域能力。
「這是因應運算思考(Computational Thinking)時代的教育改變,」政大資科系助理教授蔡銘峰說。未來科技將運用在各個產業,因此不論是學醫、學藝術的人,都要開始學著以資訊運算邏輯進行思考,也便於未來在跨業合作時溝通無礙。
未來需求二:國際化人才 「如果舊金山到紐約四小時的航程是同一個國家,那台灣到香港、上海、新加坡為什麼不能想成同一個地區?」Google亞太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這樣建議年輕人:真正的人才不但要有腦,還要有腳,也就是行動力(Mobility)。機會不是只在台灣,整個亞洲都是。
四年前,36歲的歐明哲當上台灣聯想總經理,被業界譽為「最年輕的外商總經理」。除了敢拚、執行力強等特性,擁有海外工作經驗也是他被聯想相中的原因之一。
從台灣惠普到亞太區的新加坡總部,「我把到不同國家工作當成好玩的遊戲,可以去各國看看,更能累積人脈,這都是職場上的資產,」現已離開聯想自行創業的歐明哲說,尤其東南亞更是台灣人才歷練的好機會,他建議年輕人不要只著眼於本土工作,眼光放遠,機會更大。
擁有國際化能力,走到哪裡都吃香。「IBM徵才最重視兩件事:專業能力和國際觀,」IBM人力資源部處長林雅莉說,國際企業希望員工不畫地自限,走到哪都能工作。但如何在面試官前呈現自己的國際化能力?首先當然英文能力是基本功,但所謂國際觀不是只有語言能力,「而是你是否了解全球發生的重要事件,又能不能以開闊的心胸,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工作,接受每個人不同的特質?」 林雅莉建議,年輕人從在學時就應開放心胸、自我練習,例如邀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共學。「很多人只喜歡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但接受不同文化、觀念,在職場上其實是很重要的事,」她說。
實習、校園競賽接軌業界 開放學習的精神,正開始在校園萌芽。台大電機系博理館七樓,有一位英特爾實驗室總工程師正在這和學生一同研究智慧城市專案計畫。他是陳彥光,全英特爾最優秀的研究人員之一,兩年前特地從美國回來台灣主持英特爾和台大合作的創新研究中心。每半年都有20多位英特爾總部研究員、三位副總裁來台大,聽取研究中心的成果並給予回饋,這是學生接觸國際專業人士最直接的機會。
英特爾在美國史丹佛、柏克萊、麻省理工學院都有這樣的合作,對台大學生來說,這不但帶來更豐富的研究資源,更帶進了國際化的視野。英特爾每年會挑選五位參與創新研究中心的學生前往美國總部實習兩個月,有一位同學去年實習完就直接留在美國英特爾工作了。
即便學校教育和業界需求永遠存在落差,但年輕人仍有許多方法自我加值。1111人力銀行總監何啟聖就指出,積極參加企業提供的寒暑假實習、社團、校園活動競賽,這些都能讓新鮮人寫出一張漂亮的履歷。
「與其抱怨大環境差,不如積極找方法增加自身實力,如果用心,絕對不只22K(月薪2萬2千元)的價值!」何啟聖說。根據1111人力銀行資料,大型企業的研發工程師起薪約4到5萬元。
IBM每年舉辦校園大型主機競賽,去年吸引近千人報名,主因就是能藉此拉近和業界距離,也能在履歷記上一筆,對求職絕對有加分作用。去年獲得第一名的同學廖挺富就如願進入他心中的理想企業──群暉科技擔任研發工程師。「藉由競賽過程可以學到學校沒教,但企業需要的程式語言,成為競爭優勢,」他說。
掌握快速學習和創新能力 這點出學校教育和業界需求的落差問題,擁有強大學習能力才是永不落伍的人才。
「學校著重基本功和學習能力的訓練,我們希望培養出能引導科技的人才,而不只是小螺絲釘,」台大資訊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許永真說,產業變化太快,大一學的技術,很可能到大四就不是主流了,因此如何快速學習、適應變化才是學校教育的重點。
精誠資訊首席資料科學家范治民也認為,快速的學習能力是未來人才最重要的特質,「即便再資深的工程師,在未來的世界也要不斷學習新技術,」他說。企業紛紛到校園開課當然是一種作法,但如果沒有培育人才的周全規劃,只想馬上找到適用的人才,在科技迅速變動的時代會相當困難。
根據1111人力銀行統計資料,2011年資訊/科技產業一年以下經驗新鮮人的平均薪資為3萬1305元,比2010年增加了1352元。若單看工程研發職務,新鮮人平均起薪更達3萬5103元。
「22K到15K」之說讓許多人心惶惶,但簡立峰、張明正都認為,年輕人的未來其實沒有那麼糟,只要掌握跨領域、國際化能力,再加上一點樂觀和自信,機會自然會到眼前。(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3年1月號《數位時代》─10大跨界新人才,全國7-11、各大書店熱賣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