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台北報導
工研院今(22)日宣布,全院將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更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作為推動零碳排平台,運用跨領域整合產業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規劃出台灣2050淨零碳排策略藍圖,協助台灣產業朝向淨零永續發展,提升全球競爭力,掌握全球零碳排放的新商機。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全球128個國家宣示加入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蘋果、微軟等宣布建立碳中和或負排碳的供應鏈與產品,面對未來可能的碳關稅貿易障礙,以及國際大廠的嚴格綠色供應鏈要求,工研院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作為協助台灣推動二氧化碳零排放起點。
▲工研院發酵與菌種馴化技術「檸檬皮渣化作綠金再利用」。(圖/工研院提供)
劉文雄指出,台灣以出口為導向,這些趨勢將對產業產生二個重大影響,一是碳關稅將對臺灣的出口(間接出口)產業,甚至整體經濟造成衝擊,二是國際大廠減排要求將主導台灣在國際供應鏈的競爭力。發展創新低碳科技協助台灣產業轉型升級、零碳結構與生態鏈,創造新的經濟成長動能。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整合院內跨領域團隊,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並帶頭宣布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放的目標,將創新科技應用在院區內,展現減碳的決心,以四大主軸著手進行,首先是電力供應零碳排,建立次世代再生能源發電,再配合虛擬電廠調度,提供院區整體電力需求。
▲工研院高效率水處理循環利用技術。(圖/工研院提供)
彭裕民指出,第二是低碳/零碳製造生產,像是實驗室廠房製程中無二氧化碳排放,循環利用製程氣體及物料,低碳排的尾氣及污水處理;第三是消費及使用端行為改變,深度建築節能及公務車、鍋爐全面電氣化,達到院區零化石燃料,並推動共享平台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第四是二氧化碳捕捉與再利用,像是導入先進負碳排技術,直接空氣碳捕捉及將二氧化碳製成綠色碳氫化合物。
全世界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是非常挑戰性的目標,彭裕民指出,工研院提出三個建議,首先從科技研發預先規劃或產業發展預測來看,2050年距離現今尚有30年,中間產生的變數及影響很多,不確定性大,因此工研院將採用科學化方法與工具,推演台灣2050淨零排放可能路徑供各界參考。
▲工研院高效能易拆解太陽光電模組。(圖/工研院提供)
彭裕民說明,第二是能源燃料燃燒佔臺灣溫室氣體排放量9成以上,因此使用低碳或無二氧化碳排放的電力發電是台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重要基石,工研院將啟動2050年淨零碳排的能源供需情境評析,協助政府從低碳、無碳著手,大幅提高能源效率與擴大再生能源,並建立電力承載順序達成零碳電力目標;第三是工研院持續以科技研發及產業合作加速循環經濟的推動,逐步替換現有的生產消費模式,建立創新的商業模式,引領產業綠色轉型。
工研院也展出18項低碳循環技術的階段性成果,分別從供給、使用、製造及環境四個面向切入,能資源供給面,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投報率高、短期回收三大優勢的穿隧氧化鈍化接觸太陽電池( TOPCon Solar Cell)已試量產成功,電池轉換效率達23.5%,模組功率達360W,成果領先全球。
▲工研院豆腐砂應用技術。(圖/工研院提供)
需求使用面,工研院運用創新技術將食品業生產的副產品循環再利用,如豆渣變成高價值的豆腐砂,協助桃園豆腐公會廠家開發豆渣應用技術與整合規劃服務,或是將檸檬皮渣開發成牛隻的青貯飼料,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與產值。
產業製造面,工研院研發的高效能易拆解太陽光電模組,從製造源頭端導入循環永續概念,運用熱塑性材料提供熱拆解過程中晶片的應力保護,提高原熱固材料良好的機械特性,新一代太陽能光電模組在壽命終止後,材料可分離回收,成為具有價值的高品質再生原料。
環境應用面,工研院使用二氧化碳捕獲技術,以高效能吸收劑捕獲二氧化碳,整合工廠餘熱和太陽能,有效將二氧化碳分離與純化,協助產業減少碳排放;高效率水處理循環技術整合物化、生物、脫鹽等處理技術,進行民生及工業廢水處理,已為全台逾百家業者服務,提供高品質再生水資源。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