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匯款返家,非銀行管道風險高。(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台灣錢,淹腳目。」不少新住民抱持著台灣夢來到這裡,但對於匯款回家,雖然非銀行管道風險高,「對他們來說,常常只能賭一把,因為家裡的人在等用錢。」這是過往曾服務新住民家庭數年,現任職於社團法人青庭行動協會社工鄭雅琪分享服務過200位新住民婦女就業的經驗。
產業移工加上社福移工人數與105年相比增加13%
▲近年移工在台工作人數狀況。(圖/記者陳依旻製表,點圖可放大)
社會高齡化明顯,移工來台人數逐年增加,雖然去年因疫情衝擊,但勞動統計查詢網統計數字顯示,截至110年6月底,產業移工加上社福移工仍有70萬5,466人,和去年上半年(70萬3,517人)相比,增幅0.27%;觀察近幾年移工成長的狀況,和民國105年全年人數(62萬4,768)相比,109年已達到70萬9,123人,成長13%。
▲今年上半年我國移工國籍分佈狀況。(圖/記者陳依旻製表,點圖可放大)
今年上半年來台工作的移工前4大國籍依序是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以印尼佔比最大宗,達36%。
「移工朋友來台的原因是考量自己國家工作機會不多。」在台灣生活9年的印尼新住民Ani(化名)這麼說。
隨著新住民人口、社福移工輸入不斷增加,金融業者在推廣「公平待客」上能提供給新住民的服務足夠與否?新住民又能了解多少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鄭雅琪表示,移工工時長,通常下班之後,銀行或店面已打烊,如有要事,得平日排休才可以處理,不然就是要找人代為處理,時間安排上很不方便,而外籍移工被騙錢的經驗層出不窮,即使現在轉換另一個單位服務,先前案主仍然會請她幫忙,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匯款,她說,通常,移工匯款到家鄉主流方式如下。
移工雜貨店、超市成「寄託」
第一,西聯匯款;這是最保險的方式,因為西聯匯款不需要在印尼開戶,只需前往離自己最方便、與西聯合作據點填寫表格、身份認證即可,但就像她所說的,新住民朋友通常下班、有空閒的時間,銀行或店面沒有營業,要特別排休在平日才可以處理,不然就是要找人代為處理,目前在台灣與西聯匯款配合的銀行只有京城銀行,不過,不管京城銀行、或是合作據點,但在印尼、台灣都不多。
為了克服地域、時間上的限制,鄭雅琪指出,曾先幫個案A匯錢,再出示銀行單據給A,A再根據單據上的金額將錢付給鄭雅琪,「因為是案主,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幫忙」,鄭雅琪說。後來,為了要教A匯款,曾經帶A搭捷運去台北車站,否則A怕迷路會回不了家,不敢坐。
第二,有居留證正本可在EEC印尼商店或台北車站的印尼街(北平西路)店家寄錢回印尼;這是最省錢且快速的方法,手續費一般在100到250元,1天到2天對方就可以領,這對工作超時的他們來說,是很方便的管道,但有其風險,個案A某天看到家裡附近有開印尼店,請老闆幫忙匯款,老闆說好,後來店開不到1個月,老闆便跑路,找不到老闆,手上沒有任何明細、單據也沒有證據;同樣的情況後來還發生在朋友身上,請朋友幫忙匯款,再把錢轉給朋友,但朋友後來消失。
在台灣隨處可見移工雜貨店,裡頭東南亞泡麵、日用品等應有盡有,還可以寄、領包裹,就像7-Eleven般的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們的另一個「寄託」。
外籍移工Nining分享用24X24X23的箱子就可以裝好多東西,運費只要2,500元,話鋒一轉,她將手指向牆面上的印尼文,讚許著「還可以匯款回鄉」。
非銀行承作的匯兌都屬非法
聽起來很方便,但是,根據《銀行法》第29條第1項,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受託經理信託資金、公眾財產或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
移工來台賺錢辛苦,台灣是他們第2個家,可是匯兌屬銀行業務,只要不是銀行承作就屬非法,且還要擔心店家會不會收到錢就逃逸,那為何最後他們還是比較喜歡東南亞商店?
Ani回答:「比較不會使用台灣的銀行,想說有點複雜就覺得還是算了。」並坦言,其實身邊很多同鄉的親人都沒有銀行帳號,就算家人真的有匯款帳戶,想寄錢回家,但來台照顧的對象長輩居多,長輩年紀大不清楚怎麼幫忙,長輩的孩子也不在他們的身邊,也就無管道可以請教,只能依循身邊朋友的經驗看看什麼方式比較方便,因此,比較習慣用印尼商店。
但會選擇Index、EEC這類型、店面結構較大的比較放心,有會員卡,有居留證就能匯款,也可寄包裹回鄉,「有時候會幫家人買些衣服、巧克力、可愛東西、小背包,甚至還有韓國明星的照片等,在這裡寄幾乎都會收到」;如果是開在小鄉鎮、店面小就要小心,「因為不確定是不是真的會幫我們」。
「住台北比較好。」曾住過其他縣市的Ani以自身經驗指出,曾住過其他縣市,心得是如果沒有當地朋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克服。
移工英文並沒有外界想像中的好
除了不會使用台灣的銀行,還有一點是語言的限制,「他們英文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好」。
一位來台17年的Julia指出,起初會來台灣,是想學中文,剛開始跟大部分的人一樣語言不通,「沒有人可以問,都自己翻譯、摸索」,直至和丈夫相識、結婚、定居台灣多年以後,語言、文化等問題都步上軌道,為了幫助許多跟她當初情境相像的同鄉朋友,Julia會親自陪著他們去金融機構開戶,「剛來台灣很需要辦提款卡,也很需要有翻譯人員幫忙將申請文件上的注意事項翻譯成母國的語言及文字,現在很多政府單位都有增列新住民語言,但銀行尚未有相關服務」。
▲Julia分享移工匯兌APP。(圖/讀者提供)
「我現在都很少跑銀行。」Julia指出,自從發現有支援多國語言的APP,想匯款回母國會先去便利商店繳費,再從手機完成,她也將這些APP分享給周遭好友,並直言「賺錢很辛苦,銀行雖然安全,但手續費比較高,在APP轉帳,匯款2,000元,對方也是收到2,000元」。
綜觀以上,我國移工人口超過70萬,但從幾位口中得知工時限制、語言溝通障礙,讓「不易拿到平等的金融服務」成為了事實,導致金融業無法無法真正的落實普惠金融。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