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通大未來4/車用晶片只佔成本15%! 鴻海劉揚偉:電池成本最關鍵

記者高兆麟/專訪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第二日《IC產業攜手交通 再造護國神山》,除了邀請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分享外,也邀請車用電子大廠晶心科董事長林志明以及公信電子董事長宣明智,三人就各自產業的角度出發,對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及未來進行討論。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左起:晶心科技董事長 林志明、公信電子董事長宣明智、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圖/記者湯興漢攝)

▲晶心科技董事長林志明、公信電子董事長宣明智、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三人齊聚討論電動車發展。(圖/記者湯興漢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用電子與車規電子差別

專訪一開始,林志明首先先對「車用」以及「車規」兩者的不同提出解釋,林志明說,整個台灣產業早在30、40年前,車用就已經做很多了,但「車規」是比較嚴謹的,也是有規範的,對他的公司也是一樣,實際上他們10幾年前的產品,其實就有用在車子裡面了,林志明還笑說:「我甚至買過一台SUV,裡面就裝了我們家的CPU。」

「但車規可就和車用不一樣了,要符合嚴謹的ISO26262規範,它要設計的嚴謹度就不一樣」林志明說,他覺得台灣的前途,在IC設計和製造方面,確實可以在車用和車規方面提倡投入,而且車用本來就有很好前景,加上車規後,可以想像在EV時代,會有很多跟安全相關事項,這些都必須都要用車規的規範來進行設計。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晶心科技董事長林志明。(圖/記者湯興漢攝)

▲林志明說,車規電子會有許多安全性規範需要達成。(圖/記者湯興漢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宣明智則補充,他認為台灣不必去想說品牌或代工,最重要的是「有沒有人要用」,和「有沒有核心競爭力」。

「我常常說,產業就像打世界杯,可能有很多不同項目,要看你是品牌裡的冠軍,還是營業額最高的,或是賺最多錢的」宣明智以此舉例,他認為台灣不必去想品牌或代工,就如同林志明說的,他們很多東西本來就已經用進車子裡了。

但宣明智話鋒一轉,你的產品上面是標什麼品牌這又是另一件事了,因為產品都裝在車子裡面看不見,所以MIH要去做電動車,他會生產很多產品,可能是掛在很多品牌底下,甚至是從供應鏈整合進去Tier3、Tier 4,但這些是看不到的。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公信電子董事長宣明智。(圖/記者湯興漢攝)

▲宣明智認為,台灣不必去想說品牌或代工。(圖/記者湯興漢攝)

宣明智解釋,車用IC台灣其實做了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做後裝,前裝可能只有零星的設計做進去,所以台灣要大量進軍車用IC,那就要把自己準備好,像是要經過車廠認證,除了功能外,品質和可靠性要達到要求,例如在多少溫度之下還要能正常運作。

宣明智也說,以現在車用IC來講,在台灣佔全部供應可能不到4%,但上看的空間可能是20-25%,甚至更高,所以要怎麼進去很重要。

宣明智認為,我們可以進入車規市場,因為現在傳統汽油車用的IC數量很少,可能50個品項以下,未來電動車可能是200到250個品項,且更新會更快,「這就是台灣的機會」。


從IC產業看台灣電動車的競爭優勢

談到台灣發展電動車,宣明智說,台灣不必侷限品牌,因為這跟很多想做生意的公司是對立的,但台灣又不能沒有品牌,因為沒有品牌,就沒辦法自己定義一部車,所以以做平台來說,一方面幫你做自己的車子,另一方面你又有基礎和別人做生意。

說到台灣的機會在哪,宣明智說,現在全世界都在大改變,但以整體電動車來說,儘管有人先做了,但還是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另外最近IC缺貨,大家開始注重IC,發現台灣是IC大國,更發現台灣具有很強潛力來供應他們未來的需求,儘管他們目前的模式也有很多元件是台灣生產或代工,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就會相信,他們要的東西在台灣是拿得到的,所以現在我們廠商要做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態改變,畢竟車規的市場跟消費性電子不同,另外就是要讓自己的產品符合車規的要求。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公信電子董事長宣明智。(圖/記者湯興漢攝)

▲宣明智認為,台灣廠商需要想辦法讓產品符合車規要求並打入車廠供應鏈。(圖/記者湯興漢攝)

「接下來你要和車廠打交道,人家會問你有沒有車子用你的產品,你說都沒有,就像你找工作你說你都沒經驗一樣」宣明智說,所以廠商一方面除了要讓東西要符合車規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和車廠打交道,想辦法進入車廠,這裡面還有很多傳統車廠的技術和它的觀念,這也是門檻,但門檻過了,延伸出的未來,將來車子不管是什麼樣子,這些機會都會跟著來,這些車用IC要快又要好,變化還多,但這就是台灣的強項。

聽到這裡,林志明也補充,他認為大家不要覺得「平台就只是平台」,平台以後應該會衍生出很多模組,在有模組化之後,廠商要自己有品牌也可以,要幫國外去做設計服務也可以,大家都可以把功力注入到這裡。

林志明也說,台灣強的是ICT,我們比別人快有效率,我們也比別人知道要怎麼去運用最新的科技,很多處理器在未來車用跟車規市場,比重會越來越多,所以一台車現在使用的處理器,可能只有30到50顆,但未來200顆都有可能,所以這種情況下,台灣的公司們都可以設法來參加這樣的平台,在平台注入功力來打造更多模組。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晶心科技董事長林志明。(圖/記者湯興漢攝)

▲林志明認為,未來一台電動車將可能使用200顆IC產品。(圖/記者湯興漢攝)


如何加速電動車發展

宣明智說,想加速電動車發展,用品牌在平台上做演練是最快的方法,讓國內的電動車在國內製造,現在鴻華已經有設計車子的能力,所以要想的,就是怎麼讓鴻華趕快做出來,用裕隆的廠生產讓它上路,政府這方面應該要有政策,不管是什麼品牌,要鼓勵電動車要在這裡做,這樣的政策只要能很快地上路,那在台灣市場就已經可以給你練兵,之後要往其他地方走就很快了。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公信電子董事長宣明智。(圖/記者湯興漢攝)

▲宣明智認為,電動車需要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圖/記者湯興漢攝)

所以宣明智說,他對政府看法,就是電動車要起步,只要政府政策給得快、給的強、給的早,後面效果最大,像現在油耗最兇、用電效果最好、可以節能減碳又省錢,或跑最兇的,那換電動車效益最大,就像計程車天天在跑,那如果以政策弄一個公司,計程車司機開這家公司的電動車,一個月多補助3000塊,大家就會來開,可能很多人會說這是拿老百姓的錢來補貼,但其實這是在做「加速度」。

宣明智更預言,他認為電動車要比汽油車便宜的時代不遠了,應該2026、2027左右價格就可以打平,也因此宣明智認為,你前面獎助金能給的早又給的快,那台灣後面就能得到更多。

林志明也說,他覺得電動車對台灣來說是機會,因為台灣有2300萬人的環境,是適合發展電動車產業的,只要有人要用,就有需求數量,

林志明也舉例,以美國來看,像大家都知道TESLA,但其實還有Lucid跟Rivian,他們在製造上也有找到各自的區隔,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大家一起來做,要這個有願景,讓大家都可以開到喜歡的車,造喜歡的車。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晶心科技董事長林志明。(圖/記者湯興漢攝)

▲林志明認為,台灣的環境是適合發展電動車產業的。(圖/記者湯興漢攝)


電動車發展上 交大可以幫助什麼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左起:晶心科技董事長 林志明、公信電子董事長宣明智、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圖/記者湯興漢攝)

▲三位交大老校友討論在電動車產業發展中,交大可以提供何種幫助。(圖/記者湯興漢攝)

說道電動車發展關鍵,交大可以如何幫助產業,劉揚偉說,他認為交大可以跟當初他們做IC時扮演的角色一樣,「我以前是讀交大電子物理系,很冷門的科系,但後來電子物理系做的就是半導體,經過這幾十年來,可以看到它所創造的價值有多高」。

劉揚偉說,他認為在交大裡面,針對關鍵性技術要特別培育那些人才,來幫助產業去解決那些比較關鍵的問題,像IC在電動車可能佔15%成本,但有個成本最高的零組件,就是「電池」,所以電池的成本要下降是一定的。

在電池研發這個部分,劉揚偉認為,交大在材料和製作工藝上,要是能夠培養一些專業人才,對EV產業會有很大幫助,就像固態電池大家講了半天,但沒有人拿出來用,因為現在就還不能用,那固態電池出了一個版本之後,也會需要持續改善,但台灣這方面的人才在哪?所以這部分他也想藉這個「大交通大未來」論壇的機會呼籲一下。

▲▼大交通大未來專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圖/記者湯興漢攝)

▲劉揚偉認為,交大可以針對關鍵性技術培育人才,來幫助產業解決關鍵問題。(圖/記者湯興漢攝)

宣明智也說,他們當年進交大也不知道要學什麼,大家都很緊張,所以他們是跟著潮流得到這樣發展的機會,其實說起來很幸運。

那現在來看電動車和大交通的未來,它就是一定會來,裡面有很多機會,「大家不要懷疑,跳進就對了」宣明智說,除了看到的機會外,未來要怎麼有革命性的發展或成果方向,要找這些方向在哪,如果那些技術真的可以實現電動車的功效和成績的話,其實並不遠,大家投入研究去解決問題,這5年、10年一定會看到成果。

劉揚偉這時也表示,他認為這10年一定會看的到,所以宣明智最後也總結,電動車、智慧交通這方面,絕對值得大家去投入。

《大交通大未來》系列專題:

►大交通大未來1/半導體董座秘辛大公開 聯電發跡全從「他們三人」開始

►大交通大未來2/台灣半導體首堂課在交大 宣明智曝當年懵懂上課

►大交通大未來3/鴻海劉揚偉平台大願 揭傳統車廠10年難跨EV關鍵

►大交通大未來5/宣明智:科技業「缺人才是好現象」 批大學志願定未來太草率

關鍵字: 鴻海劉揚偉電動車宣明智晶心科林志明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台積電漲10元至898 台股上漲逾150點收復2萬

台積電漲10元至898 台股上漲逾150點收復2萬

美股4大指數全面收漲,台股今(28日)以19972.07點開出,指數上漲99.34點,漲幅0.5%,隨後漲勢擴大,上漲逾150點重新收復2萬點整數關卡。

2025-04-28 09:03

美國輸大陸LNG、大豆與玉米都已「歸零」 對船運利弊互見

美國輸大陸LNG、大豆與玉米都已「歸零」 對船運利弊互見

中美貿易戰已經造成近三個月美國輸往中國的液化天然氣(LNG)、黃豆與玉米等多項大宗物資出現「歸零」現象,裕民航運高階分析,我國僅中油有4艘LNG船,但都是自用,不受歸零影響,黃豆與玉米大陸改自巴西、阿根廷進口,反而拉長航程,有利中小型散裝船。

2025-04-28 07:00

大摩挺輝達 批華爾街怕AI泡沫是「可笑的憂慮」

大摩挺輝達 批華爾街怕AI泡沫是「可笑的憂慮」

受到川普關稅影響,華爾街對AI支出前景提出修正,不過重量級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大摩)策略分析師 Joseph Moore 最新報告認為「華爾街對AI的憂慮是可笑的」這份報告預期輝達(NVIDIA)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受惠。

2025-04-27 16:31

繳稅注意!3銀行刷卡分期零利率 加掛現金回饋

繳稅注意!3銀行刷卡分期零利率 加掛現金回饋

本周遭遇牌照稅開徵、房屋稅與綜合所得稅申報繳納起跑,不少民眾在「3稅齊發」之下選擇信用卡刷卡分期,《ETtoday新聞雲》彙整多家銀行刷卡繳稅優惠,至截稿前為止僅中信銀、永豐銀、台企銀正式宣布全卡友擁有刷卡繳稅分期零利率的空間,3銀行另針對指定卡種加碼現金回饋,讓民眾繳稅失血之餘可以取得小額回補的空間。

2025-04-27 13:39

川普關稅嚴抓「含中」貨 KPMG示警美國海關緊盯3地雷

川普關稅嚴抓「含中」貨 KPMG示警美國海關緊盯3地雷

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日前舉辦「美國關稅新風暴:全球供應鏈洗牌下的台商生存戰略研討會」,針對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措施提供建議,專家指出,美國海關(CBP)對進口產品查核認定上會更注意首次銷售(First Sale)合法性,企業通關前要注意3大申報環節。

2025-04-27 12:57

加油注意!汽油明不調整 柴油漲0.2元

加油注意!汽油明不調整 柴油漲0.2元

台灣中油宣布,自明(28)日凌晨零時起汽油價格不調整、柴油價格調漲0.2元,參考零售價格分別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8.3元、95無鉛汽油每公升29.8元、98無鉛汽油每公升31.8元、超級柴油每公升27.1元。

2025-04-27 12:05

國稅局認證 綜所稅申報「18款地雷」最易踩到

國稅局認證 綜所稅申報「18款地雷」最易踩到

113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即將於下周四(5月1日)正式開始,財政部高雄國稅局整理出18種常見申報錯誤態樣,提醒700萬綜所稅申報戶報稅時多加注意,避免因一時疏忽遭補稅處罰。

2025-04-27 10:58

8檔中小型銀行配息放榜 遠東銀、上海銀現金殖利率近4%暫領先

8檔中小型銀行配息放榜 遠東銀、上海銀現金殖利率近4%暫領先

8家中小型銀行公布董事會通過2024年盈餘分配細節,其中以遠東銀(2845)、上海銀(5876)潛在現金殖利率逼近4%暫時領先群雄。

2025-04-27 10:26

美關稅貿易戰「不擔心」 世茂農業:已走出差異化市場

美關稅貿易戰「不擔心」 世茂農業:已走出差異化市場

面對全球市場動盪與美國貿易戰升溫,許多台灣農業出口業者也憂心忡忡,但世茂農業卻顯得異常從容。世茂農業董事長特助李佳家表示:「我們並不擔心,因為世茂早就走出差異化市場,不是靠單一產品或單一市場存活。」這份自信,來自於世茂農業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的深耕與轉型布局。

2025-04-27 06:11

週線終止連兩黑翻紅 法人稱:台股挑戰清明節跳空缺口

週線終止連兩黑翻紅 法人稱:台股挑戰清明節跳空缺口

上週台股週線扭轉連2黑窘境,收紅上漲477.7點,週線漲幅2.46%,PGIM保德信中小型股基金經理人杜欣霈指出,美國關稅談判消息持續變化,相關議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仍未消退,不過,美國聯準會官員釋出6月降息訊號,激勵美股連三日全面上漲,加上IMF上修台灣經濟成長,搭配融資餘額快速降低,水位來到相對健康水位、國安基金穩定台股投資情緒,以及上市櫃陸續實施庫藏股等多項多利因子,台股有望挑戰清明節缺口。

2025-04-27 06:05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