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堅認為明後年船噸供給過剩問題要靠船公司自發性控艙。(圖/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Alphaliner上周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新造貨櫃船訂單總量已達730萬箱(20呎櫃),到2025年底,運力增幅將超過28%,而目前20年以上老船共250萬箱,僅及新造船34%,老船即使全部拆解,也難以緩解運力過剩問題。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認為,要降低運力實際供給量,只有靠船公司像2009年那樣自發性控艙了。
去年與今年貨櫃船運市場都是增加約110萬箱運力,根據目前的訂單狀況,2023年將有233萬箱進入市場,2024年288萬箱,2025年是148萬箱。
Alphaliner統計,25年船齡船舶目前的運力剛剛超過65.5萬箱,將船齡降至20年,總運力為250萬箱,因此在市場對運力需求下降的情況下,不太可能透過拆解舊船解決運力過剩問題。
Alphaliner估計明年運力增幅是8.1%,貨量增服是2.7%,謝志堅認為,明年市場會怎麼走是未知數,包括俄烏戰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歐美高通膨現象何時結束、中國大陸清零政策何時解除,這些都關係到貨量增減。對船公司有直接影響的則包括國際海事組織(IMO)減碳新規與海運聯盟存廢的問題。
根據減碳新規,明年將開始計算各公司碳排放數量,後年則根據統計數量訂出每家需減多少碳排,有些公司會提早做減碳,但有些可能拖到後年才開始減;海運聯盟部分,歐盟的反托拉斯豁免2024年4月到期,但也有可能提前做出決定,雖然估計不會禁止聯盟存在,但很可能訂出各種限制。
對於未來2-3年市場出現的供給大於需求現象,謝志堅認為歷史將會重演,過去海運市場不好的時候,船公司透過船隻減速,讓航線需要配置的船舶增加,也就是所謂的減速增船;另航行歐洲與美東的船隻繞行好望角,免除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巴拿馬運河的費用,但前提是油價不能偏高;最後就是閒置船舶或提早拆解舊船。
業界認為,以貨櫃船公司這兩年賺的錢,夠船公司撐個2、30年,像陽明去年與今年合計總獲利估計在3600億元以上,即使明年像今年一樣發放四成股利,也還有2160億元,如果未來每年虧百億元,也能撐個20年,更何況不致於年年虧。對這樣的看法,謝志堅認為每家船公司情況不同,這兩年有些船公司拼命造船,也積極併購物流、倉儲甚至航空業,賺的錢已經花掉很多,陽明則是截至目前為止,都還沒有重資本投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