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以電動車輛為兩岸產業合作的試點項目之一,在政策加持下,若大筆訂單挹注台灣業者,台灣相關產業則可望進入快速成長期。
文.翁偉捷 攝影.鄭暐琪
根據研調機構統計預估,在2014年的全球巴士總銷量為近二十萬輛,其中銷往亞洲地區就占了約五成,另外,在電動大客車的市場來說,成長的動力也依舊是來自於亞洲地區為主,預計在2015年,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的大中華區銷售量將達到近七千台,甚至在接下來中國大陸的相關補助政策更將有效推升2015年以後的產業成長,在2018年其電動大客車的成長將可望倍數成長來到一萬五千台之譜。
由此可知中國大陸的電動公交車市場,是未來產業成長的重點發展市場,雖然過去兩年中國政府為了推行新能源車而大手筆地推出補助政策,可惜遲遲未見到明顯成效。
中國急起直追 政策不忘電動公交車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由於電動車本身的價格偏高、電池的充電費時以及何處能獲得充電等問題尚未解決,造成消費者在添購新能源車前有所顧忌,所以一直保持觀望的態度。
隨著電池充電技術的逐步進化,現在充電的時間已經有效縮短,雖然電動車的售價仍高,但在政府提供補助的前提下,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購置激勵誘因,讓消費者最顧忌的,現階段應該還是充電站以及充電樁嚴重不足的難題。
市場的聲音,中國政府著實聽到了,為了加速電動車的普及,近日正準備考慮投入一千億人民幣興建充電站、充電樁的設備,政策面則宣布新能源車可免徵購置稅,並不排除有可能採行新徵燃油稅,將稅收拿來補貼新能源車的積極政策。
此外,也大力要求各級政府公部門在購置公務車以及公交車時,新能源車的比例不得低於30%,並且大力推行電動公交車上路,因此中國各地方政府的示範城市正積極與相關專業廠商合作。
關於免徵購置稅的車型細目,其中共有七十五款的電動客車以及十款的混合動力客車,占免徵購置稅車型的四分之三,由此可知,中國政府對於發展新能源車的重點,目前放在由政府部門主導推廣的大眾運輸工具層面上,有政府支援的前提下,電動公交車將會為產業帶來新的應用商機。
台灣坐擁零組件廠 體質優異接軌國際
無獨有偶,台灣同樣趕上電動車的風潮,早在2010年政府就已經核定「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在國內有台中市政府、台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綠色高屏、新竹科技之星、格上租車以及和泰日月潭等七個計畫,現正積極地由經濟部研擬審議中,其他還有郵務、商業物流及風景區接駁等,相關應用也陸續規劃發展。
更重要的是,由於台灣相關廠商已具備國際水準,中國大陸選定了電動車輛為兩岸產業合作的試點項目之一,換句話說,未來透過中國政策的加持,若訂單挹注台灣,台灣相關產業則可望進入快速成長期。
環保議題已是全球風潮,為了搶食歐洲及中國電動巴士的大餅,國內早有業者積極投入電動巴士的研發領域,包括:華德動能、立凱電能、小馬租車、唐榮汽車以及必翔等五家廠商,各有各的核心技術與解決方案。
現階段政府深知由於電動巴士的造價普遍較高,無法有效引起客運業者的興趣,必須靠政策推廣才能有效落實,於是經濟部、交通部以及環保署便與各級地方政府合作,以示範計畫的模式試辦,補貼電動公車在少數定點路線運行,為提高普及率,更預計編列二百億元以加速汰換柴油公車的腳步,並且將建立一套驗證的標準規格,目標是在十年內,能將六千多輛的柴油公車先後轉換成電動公車。
台灣有許多優秀的電動車零組件廠商被國際大廠相中,成為其固定的供應鏈廠,其中最有名的應屬龍頭Tesla(特斯拉)的欽點。由此可知台灣的電動車產業,技術發展已相當到位,全球有目共睹並獲得國際認同。
台灣既然得天獨厚,擁有電動車零組件數一數二的生產廠商,未來在推動電動巴士的過程裡,若能透過產業鏈的上下游整合,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果,便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以國內的電動巴士為首例,將相關產業導入正向循環的趨勢中,相信更有利於電動車產業的整體發展。
里程焦慮作祟 電動車叫好不叫座
基本上,講到目前的電動車發展市況,大多都把目光集中在電動汽車上,也就是個人所使用的私家車。雖然終極目標的確是以電動車替代燃油車,但是由於最大的瓶頸─充電站的嚴重不足,讓消費者不敢冒著電力不足被迫晾在街上的風險,而遲遲無法下定決心換車,因此在推廣上就產生相當大的因難。
由於行駛里程無法準確預測,擔心沒電的疑慮就是所謂電動車的「里程焦慮」心理。但是現階段電動車發展窒礙難行,除了里程限制造成的心理因素之外,成本的壓力也是一大考量,為了要讓電動車能夠達到省電、續航力強的理想,配套的解決方案通常所費不貲,成本高昂則終端銷售價格自然無法親民,造成電動車發展一直處於卡關階段,近年歐盟跟中國都轉個彎著眼於發展電動公車,到底發展電動公車具有什麼指標性意義,或獨到之處,值得成為初期示範標的呢?(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735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