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嚴選2015優勢產業 誰能持續領先

文.翁偉捷 攝影.鄭暐琪

中國大陸積極扶持本土科技企業,清華紫光的崛起、聯想還有小米集團,都為台灣帶來莫大的威脅,台灣科技業中有誰能衝破困境?
誰能持續領先?什麼策略才有突破口?



科技業為跨越產品製造時的各種障礙,不停研發新技術以解決問題,現在科技業也體會到團結力量大的好處,與其單打獨鬥的求生存,不如團結上下游企業或者異業攜手得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能量,因此營運方式與規模上的創新,這樣的發展特色可以在近年快速崛起的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集團身上看到。

除了著重以往同產業間的所謂上下游「一條龍」式垂直整合之外,企業開始向不同產業的廠商尋求更多的異業結盟,可稱為是以「破壞式的異業結盟」為企業突破點,來滿足推升營運動能的黃金三要素:新產品、新應用以及新市場,透過多元化的異業結盟,不僅能夠提供客戶端多重的解決方案,更進一步還能產生出規模經濟的實質效用,這種異業資源共用的雙贏戰略夥伴關係,實在是企業營運模式的一大創新。

異業結盟創造規模經濟

自從金融海嘯後,國際大廠相互整併的風潮延燒,此現象反映出在海嘯後各企業積極針對資源優化,尋求整合的途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尋體質好的公司,透過整併資源共享或者擴大產業規模來為企業進補。

講到整併,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企業再造案就是DRAM廠以及太陽能廠的資源優化,這兩個產業在資源效益最大化後,不僅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在股市表現和業績方面的明顯提升,也是證明整併大大有效的最好佐證。

至於另一途徑,國內廠商中要談到規模經濟和擴大產業,就不得不提到最具代表性的鴻海(2317)集團。

鴻海最為人所知的規模經濟策略就是利用世界上各新興市場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時,與當地政府合作與規劃,一點一滴打造出代工王國的世界版圖,讓鴻海在科技產業的領域裡所向披靡,因此曾有人形容鴻海的郭台銘董事長為科技界的「成吉思汗」,實在是非常貼切。

工業革命4.0?!國際大廠爭相投入


當年蒙古人逐水草而居,而對現今的電子代工廠來說,二十一世紀的「水草」,應該可以說是人事費用的成本吧,既然代工業裡最重要的獲利法則就是降低成本,那麼在追逐與找尋低人事成本的設廠地點時,也不免會迫使公司的資源分散於全球各地,結果就無法達到最優化的資源整合與利用了。

不讓谷歌專美於前,全球首屈一指的網路巨擘亞馬遜也正積極地在物流倉庫中以機器人代替人力,在今年的假期購物潮裡搶下全球機器人計畫的灘頭堡,亞馬遜的計畫內容是利用物聯網聯結雲端後再加上機器人來運作,簡單來說,就是讓透過Amazon.com訂貨的消費者能夠看到機器人理貨、點貨,甚至是利用無人車送貨的藍圖漸漸實現,但礙於現階段科技尚有許多瓶頸未突破,這種奇景目前只有在亞馬遜看到未來生活新趨勢。

蘋果身為全球作業系統二大平台之一,在機器人領域自然不會缺席,對於機器人相關產業,早在iPhone的APP程式裡就有涉獵,已有能夠配合相關的直升機和小型平衡型機器人產品的功能,但相較於谷歌的多元化發展,蘋果似乎更重視在作業平台的系統品質穩定上,而非開發機器人相關產品。

在未來機器人將日漸普遍的趨勢中,國際大廠如何能夠跨越系統平台的障礙,做出具有整合或共通性的機器人軟體,應該會是從這場機器人大戰裡脫穎而出的關鍵。

鴻海搶占先機 與谷歌合作

谷歌實事求是的舉動,在過去一年就併購八家機器人研發的相關廠商,並且一步一步地與現實生活開始聯結,從無人車能夠在加州的路上合法行駛開始(但現階段駕駛人仍需坐在無人自動車的駕駛座上),再加上機器手臂的運用,甚至與NASA合作讓搭載著谷歌Tango作業系統平台的浮動機器人平台,能在離地球表面230英里的地面上自主導航作業。谷歌對機器人開發的野心不言而喻,與鴻海間的合作更將鞏固其在科技業的霸主地位。

近幾年中國大陸人民薪資所得每年平均以一五%的幅度成長,造成各企業人事成本壓力大,當然鴻海集團更是如此,郭董體會到如果要減少人事開銷與管理難題,就必須釜底抽薪從最根本的層面著手,與其在全世界游牧千辛萬苦地找尋低人事成本的代工國家,不如一勞永逸,乾脆用自動化科技來代替人力,以徹底節省人事成本,鴻海的機器人百萬大軍計畫已勢在必行。

郭台銘的無人工廠等規劃便逐漸浮上檯面,今年和執掌谷歌機器人研發部門,有Android系統之父稱謂的魯賓間的密切合作,更引人注目,與谷歌的結盟,表示鴻海集團正積極為機器人生產開發做準備,此舉讓鴻海集團未來對於機器人更加倚重。

鴻海集團早與日本軟銀集團合作打造全球第一台服務型機器人─Pepper,在未來服務型機器人市場中拔得頭籌,除了機器人計畫正在進行中之外,有鑑於電子商務的興起,特意將過去幾年轉投資失利的賽博數碼重起爐灶,並向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馬雲請益,就未來電子商務以及行動支付甚至是O2O(Offline to Online)等交換意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期,鴻海集團轉戰電信營運市場,未來更可以與孫正義的軟銀在5G規格制訂中取得先機,鴻海集團看到不分你我他,科技產業一家的未來。(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747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cwww.moneyweekly.com.tw
 

關鍵字: 理財周刊本土產業聯想集團小米科技科技業電子商務阿里巴巴集團垂直整合異業結盟規模經濟金融海嘯新興市場工業革命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高息ETF爆「超配」遭金管會揪出 00918下次配息添變數

高息ETF爆「超配」遭金管會揪出 00918下次配息添變數

大華銀投信近日諸多業務有所缺失遭金管會檢查局處以糾正,其中一項違規「配發資本利得平準金」引發市場熱議,市場直言,今年以來高股息ETF配息金額驟減,如果是大華優利高填息30(00918)以不得配息科目來維持單季配息率逾3%,年化配息率逾12%誘人成績,市場追捧,但早引發業界討論,下一次9月配息將面臨真金考驗時刻。

2025-07-10 00:02

美西線運價昨日跌到成本價1700美元 關稅多數需再協商影響出貨

美西線運價昨日跌到成本價1700美元 關稅多數需再協商影響出貨

上周美西線每大箱(40呎櫃)運價還在2000美元上下,昨(9)日馬士基航運網上出現1700美元運價,傍晚一家亞洲聯盟船宣布比照,預料各家船公司都會陸續跟進,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指出,1700已經是多數聯盟船的成本價,估計將會加速迫使以較小型船航行美西的非聯盟船退出美西線。美東線運價也出現鬆動,自3700-4100美元降到3400-4000美元。

2025-07-10 00:58

快訊/3縣市共14地淹水警戒 台南台東6地列一級

快訊/3縣市共14地淹水警戒 台南台東6地列一級

大雨侵襲,經濟部水利署今(10)日上午9點針對台南市、屏東縣、台東縣等3縣市共14地區發布淹水警戒,其中台南市已有5區出現積淹水列入一級警戒區與台東縣大武鄉同列一級。

2025-07-10 09:13

川普關稅名單未見台灣!台股平盤震盪 台積電漲10元至1100

川普關稅名單未見台灣!台股平盤震盪 台積電漲10元至1100

美股9日全面收漲,台股今(10)日以上漲39.5點、22566.51 點開出,在關稅未確定下,盤面觀望氣氛濃,指數在平盤上下震盪,台積電(2330)上漲10元至1100元。

2025-07-10 09:07

月配唯一10%僅存這檔!ETF達人觀察:持續10%到年底沒問題

月配唯一10%僅存這檔!ETF達人觀察:持續10%到年底沒問題

富邦特選高股息30ETF公告將在7月16日除息,是近一年來,維持配息在每單位0.1元,對於持續保持在每單位0.1元,且配息來源100%來自股票股利,網民紛紛驚呼「太威了」!

2025-07-10 09:00

川普對巴西課50%關稅 謝金河:總統魯拉一句話換來的

川普對巴西課50%關稅 謝金河:總統魯拉一句話換來的

美國總統川普對巴西課徵50%關稅,讓巴西成為這波對等關稅開獎中承擔稅率最高的國家,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今(10)日在臉書上指出,這一切的結果來自巴西總統魯拉一句「世界不需要皇帝!」換來的。

2025-07-10 08:29

AI 產業資料共享美意 慎防「市場壟斷」隱憂

AI 產業資料共享美意 慎防「市場壟斷」隱憂

隨著AI和數位平台等創新科技的快速發展,數發部推動「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草案」,希望建構更友善的產業資料取得與再利用環境,以帶動產業創新與規模經濟。然而,資料共享雖有助於促進產業合作與效率,卻也可能帶來市場壟斷等公平競爭的隱憂。

2025-07-10 06:06

王品44歲營運長李威進退休 7/31生效

王品44歲營運長李威進退休 7/31生效

王品(2727)今(9)日晚間公告,現年44歲營運長李威進退休,預定7月31日生效。

2025-07-09 21:41

我三家造船廠被列中國出口管制黑名單 但清單上未見船舶裝備

我三家造船廠被列中國出口管制黑名單 但清單上未見船舶裝備

中國商務部今(9)日宣布將8家台灣公司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其中包括台船(2208)、中信(2644)與龍德(7653)造船廠,但這三家造船廠都表示影響很有限,因為公務船與艦艇原本就禁用大陸製造零組件,而且大陸公布的清單內並未列船舶裝備。

2025-07-09 21:06

裕民6月營收年減17.29%、月增11.55% 下半年轉好但難優於去年

裕民6月營收年減17.29%、月增11.55% 下半年轉好但難優於去年

裕民航運(2609)今(9)日公告6月營收12.65億元,年減17.29%、月增11.55%,累計上半年營收70.51億元,年減11.84%。公司高階指出,去年上半年運價基期很高,下半年可望逐漸拉近,但是從期貨表現來看,下半年業績不容易優於去年,但裕民可以維持一定獲利。

2025-07-09 18:43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