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文/胡勝正
每年年底,各大經濟研究機構都針對下一年度的景氣及產業趨勢做預測,這些預測成為政府編列預算、擬定施政方針與企業規劃營運策略的重要參考。預測是否準確,攸關政策或營運決策的品質。
令人尷尬的是,景氣預測準確性,每況愈下,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年底預估2012年經濟成長率為4.19%,實際達成的經濟成長率為1.48%;2012年底預估2013年經濟成長率為3.53%,實際達成的經濟成長率為2.09%,主計單位因此承受相當壓力。實際上,國際知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IMF)與全球透視(Global Insight)也屢屢出包。近年來,全球景氣動盪,難以掌握,預測失準,非戰之罪。
過去經濟預測失準的例子不在少數,其中最嚴重者是沒有料到2008年金融海嘯。海嘯之後,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問倫敦政經學院的頂尖經濟學家,為何無人注意到經濟危機來臨?眾人無言以對,這些知名經濟學家後來上書英女皇致歉,承認未能預測金融危機出現的時間及嚴重性,是很多有智慧人士的集體失誤。金融危機,無法避免,未來仍會發生,專家的挑戰在於從這次危機學得教訓,強化預測能力,設計一套預警機制。
任何經濟預測都包含3個元素:設定的模型、使用的計量方法與蒐集的資料。近年來,計量方法快速發展,電腦計算能量大幅擴充,但預測仍然頻頻失誤,問題的癥結在於設定的模型是否反映錯綜複雜的經濟體系,有相當不確定性。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任主席葛林斯潘(AlanGreenspan),認為要做好預測,必須從了解人性開始,人性表現在經濟活動上面,就是凱因斯所謂「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看似變幻莫測,卻有某些不變的真理。
葛氏認為,「如果適當將動物本能系統化行為的某些層面整合到預測過程,應該能夠明顯改善預測的正確性。」日前訪台、因研究計量經濟學及資產定價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韓森教授(Lars Peter Hansen)認為,關鍵在於極小化模型設定(specification)的不確定性。
模型不確定性影響預測效果
模型設定是將錯綜複雜的經濟活動,抓大放小,去掉枝節,以一個或一組方程式加以描述,再用實際資料估計相關參數,並據以進行預測。經濟學家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在於設定的模型是否反映實際經濟。這是韓森所謂「模型外部不確定性」。
在經濟穩定成長時期,模型設定較為容易,預測結果大致相當準確。例如,1960年代,利用凱因斯模型所做的經濟預測,大致都有相當高的可信賴度。1970年之後,因為石油危機,通貨膨脹,利率高漲,引發經濟行為的典範移動(paradigm shift),景氣循環模型取代凱因斯模型,強調政府支出對民間支出的排擠效果,而非其乘數效果。經濟行為典範移動…..
胡勝正
現職: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經濟研究所通信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
經歷: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中央銀行理事
※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12月號》。
※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