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芳毓
你對東南亞還停留在落後、貧窮的印象嗎?快跟上時代脈動!
今年全球經濟焦點之一,莫過於「東協經濟共同體」正式成形,這是繼歐盟後最大的單一經濟體。當中國經濟成長放緩,進入保7%新常態時,東協競爭力正大幅躍升,成為跨國資金挹注熱點。台灣前15大貿易伙伴,東協國家就占六位,顯示投資、經商熱絡。
《遠見》與104資訊科技合作,首度發現九成上班族願意或考慮外派東協,更有45.8%的人認為,東協資歷比中國更有優勢。同時訪問企業進軍東南亞的先行者,聽他們剖析經驗。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有超過26萬新移民及第二代,會說母語又有在地人脈,正是南進的先天優勢。
其實,只要肯學語言,願意融入當地文化,每個人都能幫自己準備一張東協入場券。十年後的東南亞,可能就是下一個翻身的韓國。 心動,就要趕快行動!
談到越南,你想的是「外籍新娘」?當台灣還在突破、談判,越南早已同時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及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等東南亞三大貿易協定成員。
談到印尼,你想到的是「有很多瑪麗亞的國家」? 當台灣正面臨老年化與少子化海嘯,印尼以豐沛的石油及林木等天然資源與2.5億人口,穩坐世界第四大國。
談到泰國,你想到的是多次黃衫軍、紅衫軍的政變對峙?世界貿易組織2013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排名,台灣從25名退步到26名,泰國卻從24名提升到23名,金額增加100億美元。
經濟成長率比美國高,人口比歐盟多
談到東協,你還想到什麼?今年,簽下東協經濟共同體之後,東協十國即將變成單一市場,擁有比美國還高的經濟成長率、比歐盟還多的人口,而與台灣的飛行距離,卻比日本還近。
當中國經濟發展開始遲緩,進入保7%成長率的新常態時,目前各國眼光無不看上東協十國的發展潛力。東協,已從戰場變成商場,世界強國亦不敢小覷這股東南方的上升力量。
美國總統歐巴馬第二任期首度出訪國不是歐洲或俄羅斯,而是緬甸、泰國與柬埔寨。中國新領導習近平則在2014年底推出「一帶一路」戰略,目標也是擴大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包括近期由大陸發起、讓美國戒慎恐懼的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鎖定的也是東協十國的基礎建設商機。
近年來觀察到東南亞崛起的台灣人也愈來愈多,帶動願意學習東南亞文化和語言的台灣人,正在增加中。近來在校園裡,東南亞語言突然熱門了起來。暨南大學成立了第一個東南亞學系,台灣大學則計劃招收會講流利母語的新二代,作為前進東南亞的人才;107學年度起,東南亞語課更將列為國小必修課。
在職場,政大東南亞語學程近來收到第一筆企業獎學金、外貿協會國企班首度開設越南與印尼語組,而政大公企中心的東南亞語課開班數也創新高。
在生活上,4、5月間,你就可以逛台灣第一個東南亞書店;扭開電視,還能看到第一個越南語綜藝節目。點點星火,燃起台灣東南亞熱。
火速成長的全球「火箭船」
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在Google還不到1000名員工時就加入它,後來又在社群媒體起飛時加入臉書,展開令人稱羨的職涯。她總是用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的話,建議年輕人,「當有人給你一個可以登上火箭船的座位,就直接跳上去,先別管坐哪裡了。」
Google前副總裁李開復也在專欄指出,火箭船,指的是高速成長的公司,也可以是高速成長的地區或國家。
80年代,大批留美學人回台加入科技業,使台灣成為「科技之島」;90年代,台商挾中文優勢搶先進入中國,現有數百萬人在對岸工作。但下一個20年,台灣人最有勝算的地方不再是歐美或中國,而是東協了。
台灣優勢1〉相關人脈豐沛
26萬新移民及二代 在地華僑也多
其實台灣面向東協十國,先天上是具有優勢的。首先,台灣絕對具有人脈優勢。和其他搶進東南亞的國家相比,台灣其實擁有最好的籌碼——人才。台灣有超過26萬東南亞新移民及其所生養的第二代。
台灣與東南亞華人關係密切。如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以《冰毒》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緬甸華僑導演趙德胤,都是來台讀大學而落地生根。
除了數萬名東南亞僑生留學台灣,新住民與新二代更成為親近東南亞文化的捷徑。有人大膽預測,待更多新移民和新二代握有選票,數十年後,台灣也可能像美國一樣,出現第一位混血總統。
台灣優勢2〉台商經驗值夠
投資、經商大增 可發揮產業經驗
除了人脈優勢,台灣人要深入了解東南亞市場,其實比了解歐美容易許多。一方面東南亞地區有許多華僑,另一方面東南亞的發展過程會更需要台灣經驗。
曾被公司外派東南亞深耕十年,目前調任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的劉俊豪認為,歐美是成熟市場,台灣經驗沒有參考價值;但「歷史會重演,東協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我們在台灣都經歷過。」
近年來設法進入東南亞市場投資或經商的企業也愈來愈多。中國雖仍是台灣第一大貿易伙伴,但2010年後,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便逐年遞減,2014年雖有微幅上升,但投資件數卻來到2000年後的最低點,不到500件。
而東協國家由於經濟政治局勢震盪大,但雙邊的貿易金額卻逐年增加,台灣前15大貿易伙伴,東協國家就占了六位。長期來看,世界經濟重心,東協不會缺席。
經濟實力崛起,冷門區域變熱門
台灣是地狹人稠、資源少的島國。島國人民,難逃往外打天下的宿命,更要有往外打天下的能力。先來看新加坡,一個地比台灣小、人比台灣少、卻善於與鄰國做生意的國家。
新加坡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人種等四大族群,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與英語都是官方語言。教學上,英語仍是新加坡最重要的語言;但每一位國小生都須學習馬來語、華語或泰米爾語等母語,沒有通過母語考試,便無法升級中學,甚至無法錄取大學。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便曾公開建議父母,「在小學與中學階段,必須排除萬難,讓他們的子女學習自己的母語。」因此每個新加坡年輕人,無論學歷高低,至少會兩種語言:泰米爾語可溝通印度,馬來語能連結馬來西亞與印尼,華語能直達台灣與中國,英語則通行全世界。
語言,是台灣跨足東南亞的第一關。長久以來,多數台灣人眼中的「外語」等同英語。上班族進修英語、父母送孩子上雙語學校,無非是相信英語好,就能考上好學校、找份好工作。
英文很重要 東南亞語更有競爭力
英語的確曾是關鍵求職門檻。但是,當愈來愈多人都在學英語,超商、咖啡店店員都能用英語溝通時,它便不再是加分工具,而是基本配備。這不代表英語不再重要,而是為了擁有差異化的競爭力,還要會第二外語。
「學英語,要和另外100個人競爭;學會泰語,只要跟兩個人競爭,機會多很多,」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張上冠說。「會英文,當員工;會越文,當老闆,」台灣人壽資深經理孫弘岳也分享越南的順口溜。
多會一種語言,就多一種選擇。就讀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一的劉小姐,2008年就讀文藻外語大學法語系時,看到《遠見》封面故事〈跟著越南富起來〉後,決定輔修越南文。「學這個做什麼?」同學們都這麼問。
工作機會替她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畢業後讓她找到工作的不是法文,而是越南文。她先在越南台商工作,最近加入一家計畫前進東南亞的電商,因曾在越南工作,沒有相關經驗的她順利錄取。
主修英語的張上冠說,20年前,韓文組是政大外語學院最弱勢的語言,學生考進來就是為了轉系;但近10年,韓國國力轉強,韓文系也變成大熱門,不只就業率百分百,去韓國大學交換的學生得知當地起薪新台幣6萬元後,更不想返台。
十年後的東南亞,可能就是下一個翻身的韓國。「時代在變,你曾經看不起的,現在已經翻身,」張上冠直言。當台灣人海外投資、經商、就業的新首選,已從中國移轉到東協時,你是否也注意到這新趨勢,對你的公司與工作的影響?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4月號: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69.html】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