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部長你錯了 揭露荒謬稅改真相



文/今周刊整理

總統馬英九在上週《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自豪地說「經過稅改,亞洲四小龍中,我國的所得分配最平均。」但在《今周刊》獨家民調中,全民感受完全相反!同時財政部日前公布4月國債鐘,換算國民每人負債24萬元,創11個月新高。貧富差距大,國家收不到稅而人民負債創新高才是現實。真正問題出在,總統與財政部長的稅改,永遠只有「所得」,卻忽視「財富」這個真正的問題。台灣的稅改,需要新腦袋!

《今周刊》調查發現 台灣財富分配極度傾斜

《今周刊》委託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台灣民眾對財富分配的認知與期待。據調查,民眾「以為」目前台灣前20%的有錢人,擁有全台灣五七.八%的財富;最窮的二○%民眾擁有全台五%的財富。接下來,我們問大家「期待」的均富是什麼?有趣的是,沒有人想要「一人一元」的絕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某種程度的分配差距。全民理想的分配中,最有錢的族群可以分到「台灣財」中的三七.七%,窮人拿到一○%,而中間族群可以拿到五二.三%。調查顯示,民眾顯然還低估了富人所擁有的財富水平。

事實上,根據瑞士信貸委託倫敦政經學院於去年針對全球財富分配的研究《Global Wealth Research》,台灣前20%的富人,擁有全台74.7%的財富;而前1%的富人,則拿走32%的財富!最窮的族群只分到0.04%的財富。台灣貧富差距與巨大財富累積的面貌,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而稅制,這個對付貧富不均最重要的武器,在台灣,已經完全失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荒謬稅改,造就台灣貧富差距的真正模樣

台灣的財富分配結構,是高財產、低所得。然而,台灣的稅制與稅改,卻是高所得稅、低財產稅。「台灣稅制的問題是『一高二低缺綠』。」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吳德豐分析,台灣現行稅制體系是對所得高課稅,對財產及消費低課稅,而且缺乏環境綠色稅制政策作為國家施政的配套政策。最重要的是,所得稅率偏高,勞動所得者負擔相當高額的稅負。所以當我們說稅制不公平時,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勞動者薪資繳稅太多,但有錢人的資產應徵收的,卻是政府收不到的財產稅。

月初獲得「全球最佳財政部長」的財政部長張盛和在今年推出財政健全方案,以「富人稅」等一連串加稅,卻全都衝著所得稅而來。「與其說是財政健全方案,不如說是火燒屁股的找錢方案!」政大財政系副教授陳國樑說:「這個方案沒有讓台灣的財政更健全,反而透露財政部的急迫和困境。」

《今周刊》主張:降低所得稅、改革財產稅、調升消費稅,打破社會不公

財產稅主張1 :回歸公平,遺贈稅調升至二○%

前財政部長何志欽說:「遺贈稅從五○%降到一○%,實在降太多,而且完全沒有配套。這是對社會公平很嚴重的打擊。」同時「遺贈稅作為資本利得稅的補強,設在二○%,也能讓台灣的資本利得稅更好接軌。」

財產稅主張2 :打擊囤房,實價課徵房地產持有稅

過低遺贈稅調降回來的資金流入房地產,但台灣七成資產等同於一一二兆元的土地與房屋,去年地價稅與房屋稅的稅收加起來,還不到總稅收的七%;元大一品苑的豪宅,每年持有稅不過四萬元,比一台四千西西跑車的燃料稅加牌照稅五.七萬元還低。財政部前部長林全就說:「台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最沒有效率的稅。」

所得稅主張1:降低所得稅稅率 從資本利得等稅基下手

財政健全方案強調增收「富人稅」,聽起來符合公平正義,但受新階級也只省下100億稅額,在每年3000億個人綜所稅中,僅幫助中產階級僅3%比率。林全指出:「台灣最大問題就是稅基流失嚴重,而不是稅率。」他認為,政府應該要做的是從降低稅率、擴大稅基著手。

所得稅主張2 :暫停課徵證所稅,改革從房地合一稅開始

資本利得,就是買賣資產所賺的錢,主要來源是交易股票、房地產的所得。但是台灣這兩種稅制都不健全:證所稅既課不到稅 也不公平,不應繼續;而房地合一稅目前只做一半,林全說「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土地與房屋的價格『一刀切』。台灣一定要與國際接軌,拋棄土地、房屋分離的概念。這個古怪的房地產稅制結構不改,台灣的房地產稅制就沒有辦法真的改革。」

雖然從政治上來說,我們離真正的稅改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社會氣氛正在形成。《今周刊》民調中,民眾已意識到問題所在,遺贈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財產稅,都是民眾最希望調升的稅目。台灣人,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稅制改革,這也將是一六年總統參選人的重大責任。 (面對台灣貧富差距真相,請見5/14出刊《今周刊》No.960期封面故事)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房屋稅新制上路 配套措施未完善

關鍵字: 今周刊馬英九亞洲四小龍財富分配貧富差距財政健全房地產投資資本利得公平正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川普交易叫醒「比特幣鯨魚」! 2000枚抱14年海賺57億

川普交易叫醒「比特幣鯨魚」! 2000枚抱14年海賺57億

川普即將重新接任美國總統大位,帶動「川普交易」熱潮,幣圈消息指出,一名沉睡超過14年的「比特幣鯨魚(加密貨幣投資人)」帳戶突然「醒過來」,在交易平台轉移2000枚比特幣,由於該交易原始投資成本僅約134美元(約台幣4355元),11月初以總金額1.76億美元(約台幣57.2億)的價格賣出,相當於抱緊14年海賺逾57億。

2024-11-18 09:24

快訊/台積電跌5元至1030 台股開盤下跌49點

快訊/台積電跌5元至1030 台股開盤下跌49點

美股4大指數全面下跌,台股今(18日)以22693.96點開出,指數下跌48.81點,跌幅0.21%。

2024-11-18 09:02

馬士基在大陸發動歐洲線12月大漲價 實漲多少、台灣跟不跟待觀察

馬士基在大陸發動歐洲線12月大漲價 實漲多少、台灣跟不跟待觀察

根據大陸媒體物流巴巴報導,馬士基航運發佈12月漲價通知,亞洲至鹿特丹每箱(20呎櫃)運價要漲到3900美元,每大箱(40呎櫃)要漲到6000美元,與上周五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貨櫃運價指數(SCFI)相較,歐洲線每箱運價是2512美元,漲幅高達55%,台灣的攬貨業認為很難實現,實際能漲多少,台灣市場跟不跟都有待觀察。

2024-11-18 08:25

甲醇燃料加注需求緊迫 上周五港公司與業者簽甲醇儲槽投資意向書

甲醇燃料加注需求緊迫 上周五港公司與業者簽甲醇儲槽投資意向書

我國長榮海運、萬海航運與德翔海運都已投資建造甲醇船或甲醇預留船,明年首季長榮就有甲醇船開始交船營運,我國港口提供甲醇加注需求日益緊迫,業界透露,上周五已有業者與台灣港務公司簽屬投資意向書,要在高雄港洲際二期石化油品儲運中心興建甲醇儲槽,預計花兩年時間興建;港務公司承認有簽屬意向書,但對方在正式簽約前不願意公開。

2024-11-18 08:25

今年新燃料船LNG佔54%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飛速發展為主要關鍵

今年新燃料船LNG佔54%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飛速發展為主要關鍵

挪威驗船協會替代燃料觀察平台(DNV AFI)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10個月新增464艘新燃料船訂單,年增46%,其中LNG(液化天然氣)船有229艘,佔54%,甲醇船162艘,佔38%。英國勞氏驗船協會(LR)則指出,LNG依然是當前最佳的燃料選擇,而碳捕捉與封存技術飛速發展,是LNG光明前景的關鍵所在。

2024-11-18 08:23

寶富電力與日月光子公司簽綠電合約 今年起轉供35億度綠電

寶富電力與日月光子公司簽綠電合約 今年起轉供35億度綠電

寶晶能源(6987)子公司寶富電力宣布與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簽署綠電購售合約,將自今年11月起開始穩定轉供綠電,預計20年合約期間,轉供將至少達35億度電。

2024-11-17 17:11

解盲失敗仍成功翻身 全福預計12月中上市

解盲失敗仍成功翻身 全福預計12月中上市

全福生技(6885)日前舉行上市前業績發表會,並預計12月中旬上市,全福去年底才因乾眼症新藥解盲失敗,當天開盤股價不到5分鐘熔斷,不過公司經過重新調整臨床實驗與眼藥濃稠度設計後成功翻身,成為台灣第一家解盲失敗仍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

2024-11-17 14:56

中探針Q3本業轉盈 看好明年半導體產品成長

中探針Q3本業轉盈 看好明年半導體產品成長

中探針(6217)公告第三季財報,單季虧損0.22元,不過本業獲利597萬,開始由虧轉盈,主要是產品策略調整得宜、改善經營績效。公司指出,半導體布局逐漸開花結果,預期明年各項新產品線成長可期。

2024-11-17 14:43

加油要快!中油宣布明日汽油調漲0.2元 柴油調漲0.3元

加油要快!中油宣布明日汽油調漲0.2元 柴油調漲0.3元

台灣中油公司自明(18)日凌晨零時起汽、柴油價格各調漲0.2元及0.3元,參考零售價格分別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8.6元、95無鉛汽油每公升30.1元、98無鉛汽油每公升32.1元、超級柴油每公升27.1元。本週因平穩雙機制啟動,汽、柴油各吸收0.8元及0.9元。

2024-11-17 12:06

憂川普制裁中國力道再加大 半導體廠逃命轉往越南

憂川普制裁中國力道再加大 半導體廠逃命轉往越南

根據韓媒朝鮮日報報導,市場調查企業Omdia和業界透露,SK海力士將修改原計劃以中國無錫工廠季度合計為準擴建57萬片晶片的計劃,改為在韓國利川M14工廠、清州M16工廠擴大產能。

2024-11-17 10:23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