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家2月號封面。(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文/華而誠
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中國大陸經濟由上個世紀超過2位數的高速增長持續下滑至今,已跌進了1位數,2015年約為7.0%。中國大陸經濟已是全球經濟增長重要的引擎,因此,當前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減速的「新常態」為世界經濟所關注。
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3%左右的驟然貶值,即刻造成全球金融及原物料市場的大幅波動;美債利率下跌、亞洲貨幣貶值,也再度觸及中美匯率爭議的敏感神經。美國聯邦儲備銀行2015年9月24至25日的貨幣會議不尋常的考慮國際因素──中國大陸經濟的下行壓力,而延遲加息。
當中國大陸經濟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增長率減速的同時,步入了結構調整、轉型,重回平衡,達到可持續增長的路途中。中國大陸經濟的減速也就自然成為一個「新常態」。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化,經濟增長近期內或仍將面臨減速壓力,但是降幅將有所收窄。就中長期而言,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速度,極可能呈階段性及階梯性逐漸下滑的「新常態」勢態。
中國大陸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增長速度的基本面取決於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良窳。因此,對中國大陸政府著力於經濟「供給側」改革以提升經濟增長潛力。
全球經濟至今復甦緩慢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可稱為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以來涉及範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的經濟危機,由此全球經濟陷入衰退。2009至2010年以來,世界經濟進入緩慢復甦的節奏,但是過程中波瀾不斷,曲折而坎坷。全球經濟的全面復甦,世界經濟重回強勁的、同步的增長依然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全球經濟景氣疲弱將是當前、乃至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的基本態勢。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也反映於全球貿易的復甦要落後於全球經濟的復甦,與金融危機前恰好相反。因此,企圖以貨幣貶值拉抬經濟的效果亦不如前。
2015年,世界經濟依然復甦乏力,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強。美國經濟展現復甦勢態,美聯儲於2015年12月首度調高利率。但是,美國經濟的復甦仍將緩慢,美聯儲2016年的加息將是「且戰且走」的不確定,目前的預測大約是2至4次。
其次,英國經濟亦步入復甦之途。歐洲等多個發達經濟體經濟緩慢復甦,存在不確定因素,仍然依賴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日本經濟復甦態勢依然較為疲弱。
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且出現一定的分化。印度經濟表現較好,經濟增速保持7%左右;但是俄羅斯、巴西經濟則陷入衰退;南非的經濟增速也陷入低谷。此外,美元升值吸引了大量新興市場資本,導致部分新興市場的匯市和股市劇烈波動。全球市場的疲弱也導致了大宗商品價格,包括油價,震盪走低,全球通貨緊縮的壓力持續,也是導致重要初級產品出口國巴西和俄羅斯經濟頹勢的重要原因。
雖然世界從開始走出經濟衰退已經有6至7年的時間,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完全褪去,全球經濟復甦的根基依然脆弱。
經濟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多因為政治效率低下,關鍵的經濟結構性改革付之闕如,而過度的依賴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新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尚未達到足以大幅度提高經濟發展速度的程度。同時,全球範圍內人口老齡化程度在加快,發達國家大都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大陸等新興經濟體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並由此引發潛在生產率下降。多種因素導致世界經濟的恢復過程將曲折而漫長。
中國大陸經濟地位升高
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30多年來,實質年均增長率約10%,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並不多見。2014年中國大陸的人均GDP達到7,395.9美元,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依據世界銀行2014年的標準,人均國民收入水準處於4,126至12,735美元之間者為中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困難時期,中國大陸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發揮了關鍵作用;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大陸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以上。在中國大陸經濟增速大幅放緩後的2015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仍達30%左右。
2015年見證了中國大陸提升其全球經濟地位的里程碑事件。第一,在美國表態不支持下,中國大陸發起並成功的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將於2016年1月開始運作,有助於亞洲地區及全球經濟的復甦。其次,2015年12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IMF)決定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其貨幣權重位於第三;次於美元、歐元,高於日圓、英鎊。這是中國大陸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里程碑,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在貨幣和金融體系改革方面所取得進展的認可,以及對其未來持續改革的期許。
隨後,2015年12月18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終於批准了國際貨幣基金於2010年通過的投票權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用以適當反映當前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在長期阻礙該項改革的障礙移除後,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份額得以提升;中國大陸的投票權份額則從3.8%升至6%,話語權進一步增強。
華而誠
現職:佛光大學應用經濟系講座教授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
經歷:IMF研究部經濟學家、東亞太平洋地區經濟管理部、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經濟部工業局經濟顧問、世新大學客座教授兼任系主任、北京大學及北京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2016年2月號》。
※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