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R

SMR引資本市場關注 谷月涵:技術進度仍在初期階段

SMR引資本市場關注 谷月涵:技術進度仍在初期階段

美國近日提出可協助台灣解決能源問題,並推動SMR合作,此舉也被外界解讀為潛在的外交工具。聚界潔能董事長、有「台灣先生」之稱的谷月涵指出,從長遠趨勢來看,SMR是值得台灣考慮的選項,對國土有限的島國而言,更具部署彈性。他舉例,若SMR能採離岸設計,如部署在船上,可連續運作10年後整體送回處理,將在安全與便利性上更具優勢。

等黃仁勳開金口 專家:核電翻身全看產業領袖一句話

等黃仁勳開金口 專家:核電翻身全看產業領袖一句話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敏今(16日)在出席「2025 核融合論壇」時受訪直言,最希望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站出來說這句話:「核能發電很重要,請國家支持!」藉產業領袖之口,帶動整個社會氛圍。

批賴清德「幻想」 核工專家:請政府說清楚「新核能」是什麼?

批賴清德「幻想」 核工專家:請政府說清楚「新核能」是什麼?

針對總統賴清德日前提出的「新核能」概念,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敏今(16日)在出席「2025 核融合論壇」受訪時直言,目前所謂新核能技術多數尚未商轉,甚至連實際使用經驗都沒有。他點名SMR技術仍過於昂貴、尚不可得,呼籲政府「不要活在夢幻中,要面對現實」,台灣並不適合當第一個。

核電停機 = 燃煤回升? 專家反駁:實際上將創30年新低

核電停機 = 燃煤回升? 專家反駁:實際上將創30年新低

來自氣候政策研究者、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開門見山說:「2025年不會缺電。核三廠除役早就在台電與能源部的規劃內,台電資料顯示,2025年備轉容量率可達8.5%,在國際上是非常安全的標準。」

SMR是缺電「救世主」 環團質疑:資本「賣夢操作」不是技術突破

SMR是缺電「救世主」 環團質疑:資本「賣夢操作」不是技術突破

在環保團體眼中,SMR並不是那麼值得期待。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林冠伶表示,目前,SMR在全球尚無任何實際商轉案例,這一點必須被認真看待。她認為,我們在討論核能時,不能只將它當成技術問題,更應理解它作為一種「能源產業」,也同時是一門「需要被行銷包裝的生意」。

「電夠用」是幻覺 美推 SMR「從非核變新核」台灣準備好了嗎?

「電夠用」是幻覺 美推 SMR「從非核變新核」台灣準備好了嗎?

2025年5月17日,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核三廠2號機將正式除役,「非核家園」的願景正式落地。然而,隨著氣候變遷、用電需求成長及AI發展的用電潮來襲,「電夠不夠用?」成為全民焦慮的問句。SMR是什麼?真能成為解方?《ETtoday東森新媒體》專題,將從科學、政策與環境三方角度,解析SMR的爭議與矛盾。

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