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君雅、潘羿菁
「BEING fit市場反應程度遠大於我想像。」統一集團整合集團資源推出小坪數、按時計費的健身房BEING fit後,不僅企業包場諮詢電話絡繹不絕,中南部超商加盟主甚至主動爭取加入;這讓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驚呼,自己與太太、統一集團美麗事業董事長高秀玲本來最看好的,是幾乎同時間推出的美妝通路品牌,沒想到推出後受重視程度卻是天差地遠。
運動產業的成長爆發力,就連擅長市場觀察的羅智先夫婦也跌破眼鏡。「統一超這次成功吸睛,最大原因就是把消費行為變簡單,不用繳年費、不綁約是一大吸引力。」統一佳佳總經理陳姵蓉指出。
簡單消費,這個概念看似理所當然,若要探究原因,就要把時間回推到10年前。當時亞力山大與加州等大坪數的連鎖健身房,透過向會員收取年費的方式,利用預收款項用來擴張據點,部分卻出現資金周轉不靈而接連倒閉,造成上萬會員權益受損;消費者繳了上萬元會費多半未充分運用,也讓民眾對於年費制卻步,大型連鎖健身房形象因此蒙上陰影。
運動蔚為風潮 連鎖健身房谷底翻身
近年來運動風潮漸盛,健身房的需求也跟著增加。根據統計,2013年起,健身房產業的銷售額每年穩健維持兩位數正成長;總家數則從149家到今年5月底的總家數409家,成長近4倍。這顯示健身房的形式已經大幅改變,走向小型化與個人化,坪數也以30至50坪為主流,選點多在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租金負擔得起的地段或區域,因此位於商辦或大樓,甚至是鬧區靜巷內,中小型健身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運動健身場館已走出谷底!」工研院產經中心分析師許又仁在報告中指出,過去加州、佳姿等知名連鎖健身房接連倒閉,重創產業發展,如今已事過境遷。他認為,隨著國人運動風氣成熟和保健意識抬頭,運動健身場館擺脫陰霾。
2017年健身中心與健康俱樂部銷售額達到78.7億元的新高峰,首度超越高爾夫球場及練習場,顯然健身產業正處於一片火紅。而根據教育部體育署每年公布的國民運動現況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底健身場館使用人口約57.6萬人,僅占15歲以上總運動人口的3%,與歐美、亞洲主流國家動輒兩位數,還有極大差距,也顯示國內健身產業依舊處於成長軌道。
東方線上副總監楊少夫根據消費者行銷資料庫指出,5年來調查以健身為主要休閒活動的民眾,男女在13歲至65歲均有顯著成長;連鎖健身房南霸主的健身工廠、柏文董事長陳尚義直言,近年在國際賽事的加持之下,是助長運動風氣盛行的原因之一。
楊少夫進一步解讀,由於國民運動中心、社區健身房和工作室等多元形態健身房蓬勃興盛,讓原本沒有健身習慣的男女老少有更多元的入門選擇,除了增加新客群,不少行業後進者也各出奇招,找到不同市場切入點,像是鍛鍊體格和技巧的拳擊、格鬥或平衡身心靈的瑜伽,甚至引進更多耳目一新的智能科技來吸引消費者,達到經營分眾市場的目的。…(本文節自財訊564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謝金河:難忘的極限運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