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做大求快竟害股王退場 太陽能業虧千億啟示

圖/商業周刊提供

▲2019年宣布停產!處分資產,股價最低剩2.85元。(圖/商業周刊/攝影程思迪)

文/黃靖萱、侯良儒

太陽,也有黯淡無光的時候。4月下旬,不堪虧損的太陽能廠益通,宣布退出太陽能事業。台灣昔日的股王,股價高峰時曾達1205元,現在只剩2.85元,跌到剩千分之2。

它,曾是台積電、聯電、台達電、英業達等大廠最有共識布局的產業。但10年來,台灣光是7大太陽能電池廠,累計虧損就超過660億元,若再加上上游太陽能多晶矽廠,台灣太陽能業虧損早已破千億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弔詭的是,今年全球太陽能需求還在成長,預期新增併網量還將創下歷史新高。

「這產業,最早是歐洲公司出局,後來美國廠、日本廠也都出局了,所有曾經的世界第一都不見了。現在,台灣也要出局了。」昱晶前總經理、現任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說。

為什麼台灣跑得快、有技術、深信規模經濟,在這場賽局中反而成為敗因?商周團隊訪問4個該產業的總經理、董事長,梳理出這場10年警世錄。

益通董事長:
進來前不知道,進來後才知……是燙手山芋

股王益通的起落,其實是這產業最極致的縮影。

時間回到2011年。1月27日一場晚宴上,有科技業「小孟嘗」之稱的英業達會長葉國一拍板,確定該公司以每股22元、總價50億元的認購價,從鴻海手中搶走太陽能廠益通的經營權,會場響起如雷的歡呼聲。

益通曾在2005到2008年,連續4年每年賺逾一個股本,2006年掛牌上櫃,股價更一路衝到1205元,榮登股王。擁有好技術加上產業前景鮮明,讓益通創辦人、即當年的董事長吳世章,集媒體光環於一身,公司市值最高時達340億元。

2011年,英業達購併益通,進去後卻發現,「問題比同業更複雜!」當年被英業達從聯電找來的現任益通董事長溫清章說:「有媒體用『燙手山芋』形容,我覺得滿符合的。」

先談產業基本挑戰。2006至2008年間,市場前景大好。然而,太陽能上游材料多晶矽廠商,對擴產卻極為謹慎,導致在需求最「火」的年代,晶矽嚴重供不應求。

在誰能掌握料源,即能快速出貨的競爭邏輯下,包含益通在內的眾多電池廠,紛紛向上游材料廠,簽下少則5年、長則10年的長約,這些合約除了保價保量,還要求得預先付款。這種簽長約的概念,其實在半導體業很常見,如台積電也會跟材料商簽長約。

茂迪總經理葉正賢回憶,當年投資法人最關心的問題都是「公司最近有沒有簽長約的機會?」如果有,「隔天股價就咻的飆起來。」
2006年,原本要和茂迪簽訂長約的全球前5大矽材廠MEMC,因價格因素轉而和對岸的無錫尚德簽下60億美元的10年長約。「這個長約,讓尚德產能一舉超越茂迪,而茂迪則因為終止合約談判,股價連3天跌停。」葉正賢說。

元晶董事長: 矽原料最貴時1公斤 1000美元,現在是10塊!

只是,好光景不過3年,保障用的長約變成毒蘋果。

2009年,上游多晶矽產能逐漸開出,每年價格至少以20%幅度遞減,這些在手的高價長約,變成極沉重的成本負擔。

元晶董事長廖國榮回憶:「2007年矽原料最貴的時候1公斤1000美元,你知道現在多少嗎?10塊(美元)!」

當時的太陽能廠商,一邊手握不合時宜的原料成本,一邊,還要應付前仆後繼的新進者。

這個行業,幾乎沒有進入門檻。若一座面板8代廠建廠投資是千億元起跳,DRAM產業每年的資本支出可高達500億元,相較下,太陽能產業在2006年前後,設1條電池生產線僅約3億5千萬元,而且設備廠還會提供技術。

違背台商過往競爭邏輯的挑戰,因此接二連三。

比如說,先進者優勢失靈,後進者反而比較佔便宜。

之後中國廠大量搶進,一出手就是最新設備。研調機構TrendForce分析師陳君盈解釋:「太陽能(電池)片的技術進步是在設備端,很多時候只要投資了,就可以產出更好的產品,這時當你不願意購買(新設備),就會落後。」

新舊設備效率可以差多少?葉正賢舉例,2010年買的設備,經過5年折舊後,殘值居然比2015年的全新設備還高。而且舊設備1天的產能若是3萬片,最新中國製的設備可以達到1天12萬片,等於高出3倍。

也就是說,好技術也沒用。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王孟傑指出,有別於半導體業每18個月的大躍進,太陽能產業並不存在跳躍式發展。「這時候只要有一個口袋很深的新進者,就可以馬上趕上競爭對手。」

就算你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比別人好,但在客戶眼裡,差異並不明顯,「買太陽能板的人會覺得越便宜越好。因為轉換效率高,我賣的電也不會變得比較貴。」王孟傑分析。

英業達進入益通後,就因此進退兩難。單2011年,居然就有6個長約要履行,「那時候一進來,才發現至少40億的預付款還沒付。」溫清章說。
更慘的是,2014年益通跟原創辦人吳世章爆發土地產權糾紛,官司一打5年,成為壓垮公司營運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有一大部分工廠是跟他租的,結果他反過來不承認租賃關係,」溫清章說,因為這樁官司,導致益通無法更新設備,生產效率不斷落後同業。「想做什麼調整都沒辦法做,就被卡在那裡,到現在5年了!」

茂迪總經理:
購併拚規模,說到底就是犯了「大頭症」

一個明明有前景的產業,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卻都失靈,益通停滯不前,更有資源者如茂迪,努力期望透過購併,希望做大規模經濟,但傷害卻更大。

「現在回頭看,當年茂迪購併聯景的決策是錯誤的,」茂迪總經理葉正賢反省2014年底,購併聯電旗下太陽能電池廠聯景光電的決定。「當時聯景可以順利賣給茂迪時,我估計他們是開了慶功宴。」

時任茂迪執行長的張秉衡曾分析,雙方會同意合併,原因之一是,太陽能產業的未來仍將維持每年兩位數成長;第二則是規模經濟與大者恆大是趨勢。

然而,大家卻輕忽了「太陽能產業和國家的電力政策相關,向來高度依賴政策支持,一旦處在政策變動期,需求瞬間下滑,產能規模越大的廠,受傷就越慘。」葉正賢說。

買了聯景後,茂迪的產能擴大5成,但才併進來沒幾個月,美國把台灣納入雙反對象後(編按:反補貼、反傾銷),茂迪的出海口嚴重受限,「哇!這麼大的產能在台灣,但我們成本這麼高,讓你走不出去,麻煩真的很大。」

2016年,茂迪虧損擴大4成達9億元,2017年,虧損又擴大到30億元。
「早在我們購併前,投資過旺能的台達電退出了,連投資茂迪的台積電,時任董事長張忠謀後來都說不再是策略投資,而是財務性投資。其實科技業老前輩都看到這行業不能玩了,我們卻還沒意識到,認為可以把別人的廠收下來,要把自己做更大,就是犯了『大頭症』,只好吞下後來所有苦果,包括虧損擴大⋯⋯。」

聯合再生執行長:
台灣不是不努力,但不能再執著於製造思維

一個還在成長的產業,先進投入者如德國龍頭QCells與全球第一大的中國尚德,都相繼破產。能存活的,多是新進者,願意以全新設備直接到當地國家設廠做生意,像東南亞市場正在崛起,中國許多業者如晶澳,又前進到東南亞。

去年,由3家太陽能廠新日光、昱晶和昇揚科合併組成的聯合再生能源,也淡出電池製造。眼見去年中、美、印等國陸續樹立新的關稅障礙,限制他國太陽能走入,益通更下決心結束這場複雜性在科技業居冠的戰爭。

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反省:「在中國廠進來前,我們努力的都是技術要更精進,投入研發做出差異化(提高轉換效率);要靠台灣最擅長的管理能力來降低成本。但我們發現,不是靠『技術』或『管理』好就能贏。」

更深一層看,我們在這場戰役一直沒看透的就是:競爭力,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它的權重會依照環境與對手的出招,而不斷演變。比如說,技術力在早期是關鍵,但很快就不是;經濟規模在早期是優點,後期卻可能成致命傷,甚至,你跑在越前面,包袱就越重。

很多慣常思路,都會變陷阱。比如,當初茂迪原本堅持不簽長約,但引進台積電的投資後,半導體業的慣常規則,就推動了該公司簽下8年長約,沒注意到2個產業技術類似,但規則天差地別。

如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講座教授陳明哲所創的「動態競爭理論」所述,競爭是動態性的,而你的行動可能又會引起競爭者的反應,保持隨時能變的能耐,才能確保生存。
現在,在製造端,台灣太陽能廠的終局幾乎底定。瘦身後的茂迪及聯合再生能源,也開始轉型投入下游,蓋太陽能電廠。
「該打的仗都打完了,說白一點,就是死得不甘心!因為不是我們不努力,或管理、技術不好,所以台灣必須改變這結構,不要再執著製造思維了。」潘文輝為這場讓台廠虧了千億的戰爭,感慨做出結語。

※本文刊登於《商業周刊》1642期,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在鼎泰豐抽號候位,一個香港學者看見「台式溫柔」:這讓我最不習慣,也最害怕習慣

在中國賣50元、到東大門一件變140元、跑台灣稱韓貨標550元...一個台灣人在韓國的批市觀察

有錢人和窮人都不會來...一個30歲的感嘆:同學會只是同批人確認「原來,你還是老樣子」

他45歲投履歷半年沒著落;他75歲做企業顧問...洪雪珍:中年不想失業,就做這件事情

鳳梨酵素能控發炎、助消化!胃腸肝膽科醫師:多吃這4種水果,對抗慢性發炎

關鍵字: 商業周刊益通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49萬股東注意!台新金撥配息約1元 配發率100%

49萬股東注意!台新金撥配息約1元 配發率100%

台新金(2887)今(2)日公告盈餘分配近1元,含0.4元股票、0.59999990元,略優於去年,以去年自結稅後純益(EPS)達1.01元估,配發率近100%。

2024-05-02 18:25

台積電熊本廠薪水太高 日企苦:薪資開到極限也沒人來

台積電熊本廠薪水太高 日企苦:薪資開到極限也沒人來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230)在日本熊本縣建廠,為當地就業情況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根據日媒報導,由於異常優惠的待遇和對半導體日益增長不僅吸引了學生,也吸引了那些尋求職業轉變的人。然而,中小企業對薪資上漲的擔憂卻越來越高。

2024-05-02 15:59

快訊/70萬股民喜迎!00929每股配0.2元 年化報酬率飆近12%

快訊/70萬股民喜迎!00929每股配0.2元 年化報酬率飆近12%

70萬投資人喜迎!首檔月月配ETF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今(2)日公告預定配0.2元,以今日收盤價20.05元估算,年化報酬率11.97%,飆近12%。

2024-05-02 15:46

離婚父母爭子女綜所稅扶養抵扣 生活費匯款不如聯絡簿簽名

離婚父母爭子女綜所稅扶養抵扣 生活費匯款不如聯絡簿簽名

5月綜合所得稅(綜所稅)申報扶養親屬項目常常是申報諮詢的重點,稅務人員私下透露,很多離婚的父母搶著申報子女扶養,希望折得所得稅,但是因為稅法規定扣除額不能切割,就算主張「共同扶養」子女也只能給父或母其中一人抵稅,實務上就發生過離婚爸爸拿出匯錢付生活費的證明,扶養扣除額認定卻給媽媽,只因學校聯絡簿簽名欄、小孩考卷全是媽媽名字的關係。

2024-05-02 12:34

台股高息ETF募集喊卡! 新光投信曝尚未收到核准函

台股高息ETF募集喊卡! 新光投信曝尚未收到核准函

在統一台灣高息動能(00939)、元大台灣價值高息(00940)等多檔台股高息月月配ETF吸引投資人瘋狂投入下,金管會對ETF審查趨嚴,今(2)日新光投信確定審核中的商品「今年暫停募集」,未來再視市場情形募集。

2024-05-02 16:12

台股ETF受益人824萬創新高 一表看3檔人氣王漲粉破10萬

台股ETF受益人824萬創新高 一表看3檔人氣王漲粉破10萬

台股每周ETF集保戶股權分散統計出爐,根據4/26最新公布資料,台股ETF的受益人周增加10萬7728人,總受益人達824萬4635人續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也增加217萬4007人,其中,台股高息ETF受益人更是成長驚人,已達到599萬9562人,下周將挑戰600萬人大關,佔整體台股ETF受益人的73%。

2024-05-02 11:03

Fed利率連6凍  新債王:今年降息不會超過1次

Fed利率連6凍  新債王:今年降息不會超過1次

美國聯準會 (Fed) 周三 (1 日)會議中 決定維持利率不變,這也是自 2023 年 7 月以來連 6 次按兵不動,有華爾街「新債王」之稱的DoubleLine Capital執行長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在受訪時表示,Fed今年降息不會超過1次。

2024-05-02 13:43

小資族愛00919勝台積電 今年來零股交易人氣王出爐

小資族愛00919勝台積電 今年來零股交易人氣王出爐

零股交易一直是小資族、存股族的重要指標,統計今年以來至4月底台股零股交易情況,其中擁有穩定高息配息政策的00919群益台灣精選高息ETF最受小資族投資人青睞,今年來零股交易日均量157萬股最具人氣,勝過台積電、鴻海,成為台股最佳小資人氣王。進一步觀察前十大排行中,高股息ETF就佔了6席,更彰顯出台股高息ETF的存股價值持續受投資人喜愛。

2024-05-02 11:21

聯準會鷹派放軟!日圓千億銀彈噴出 匯價飆升至153

聯準會鷹派放軟!日圓千億銀彈噴出 匯價飆升至153

受到美國聯準會(Fed)表態升息「不太可能」與市場盛傳日本政府趁勢出手干預的消息激勵,日圓今(2)日凌晨匯價一度由157回升衝上153.04的水準,惟因亞幣普遍轉穩,台銀日圓現鈔掛牌價持續在0.21附近表現,未再探底。

2024-05-02 10:24

央行揭經長王美花反對升息 主因「電價漲非AI廠商經營更困難」

央行揭經長王美花反對升息 主因「電價漲非AI廠商經營更困難」

中央銀行在上一個月理監事會議中意外宣布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與會理事中僅經濟部長王美花反對升息,而央行今(2日)公布第一季理監事會議事錄摘要中,揭露王美花反對理由,她認為,廠商業績表現兩極化,電價調漲後,導致非AI題材的廠商製造成本增加,再調升利率,資金成本會隨之提高、經營更加困難,不建議調升利率。

2024-05-02 17:55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