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起為台電處長吳進忠、副組長鄭如閔、英國在臺辦事處國際貿易部組長蘇韻如、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盧展南、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王人謙、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暨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主任劉志文、成功大學張簡樂仁;後排左起為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總監雷正義、安能亞太經理高宥翰、達德能源總監張嘉文、上緯新能源執行長林雍堯、沃旭能源亞太區商務總監Jack Maxwell Sawyer、海龍離岸風電策略長蔡倩傑、工研院綠能所經理劉書瑋。(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台北報導
「離岸風電對臺灣供電安全關鍵技術研討會」今(22)日登場,邀請英國國家電網公司前執行長Steve John Holliday、台電公司電力調度處長吳進忠等專家,分享國外如何透過強化電網韌性與併網規範、電力輔助服務、提高預測及調度技術等作法,確保離岸風電併網時一樣能夠穩定供電。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最近歐盟討論碳關稅政策議題,若將在2023年實施,未來會對臺灣產業產生很大的衝擊,而再生能源發展已是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不只是單純的能源,還必須要有足夠的綠電供應給廠商,這將會是臺灣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考量。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綠能是國際發展趨勢,尤其台灣能源98%仰賴進口,想要降低對國外能源供給依賴性,提高能源自主性,豐富的風力等天然資源是最大機會,而且台灣風場具有卓越條件,全球20大離岸風電最佳場域,其中16處就在台灣,非常適合建置離岸風電。
劉文雄指出,面對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所帶來的挑戰,希望透過「離岸風電對臺灣供電安全關鍵技術研討會」,借鏡國外的實務經驗及成功要素,強化電網韌性,透過需量管理與儲能等配套措施找出解方,以維持供電穩定,縮短國內學習曲線,打造台灣永續供電新未來。
英國國家電網公司前執行長Steve John Holliday表示,英國是目前世界上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最高的國家,佔總發電量17%,目標要在2030年讓全國三分之一供電來自離岸風電,成為主要電力來源,並為了克服離岸風電的供電間歇性問題,英國建立完整的電力輔助服務機制。
Steve John Holliday指出,包括快速型需量反應、大型儲能系統和水力機組等備用電源,從需求面管理用電,並將過剩電力儲存起來,搭配多元供電,讓每度電都能妥善運用,維持供電穩定,更以2019年英國大停電為例,透過電力輔助服務的快速反應,僅花約3分47秒就讓電網頻率恢復正常,比起2006年大停電的11分鐘快逾3倍,電力輔助服務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達德能源電力部門總監張嘉文表示,離岸風電輸出發電量,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而變動,使得併網時,對於既設電力系統產生電壓變動等衝擊,假使沒有強韌的電網系統,就容易出現電力不穩的狀況,所謂韌性就是電力系統遭遇重大事故或破壞時,還必須要能預測、解讀、適應,並快速地恢復運作之功能。
張嘉文指出,不少歐洲政府已訂定風力發電設備標準、併網法規與裝置規則等,要求風電廠商必須提供不同等級之輔助服務、對併網衝擊等納入工作項目,事先做好風險評估、預防與管理,強化電網韌性,共同維持供電穩定。
研討會上,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安能亞太、海龍離岸風電、沃旭能源、上緯新能源等離岸風電廠商,分享自身併網經驗,其中有廠商指出,透過正確的設計、建置穩健的電力基礎設施,可以大大提升離岸風電效率,像是大型離岸風機裝置容量大,所需海域面積成本較低,如何在風力機組裝置容量與安裝數量兩者取得平衡,是未來離岸風電系統架構中值得各界持續探討的議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