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存也有風險。(圖/記者柯振中攝)
記者林妤柔/綜合報導
有些民眾選擇買金融股當作存股,認為比其他類型的股票更穩定,但投資金融股也有風險。財經作家《畢德歐夫》表示,不少投資人以為領股利、股息就是在存股,事實上根本是被套牢,「別用『定存股』這名詞來騙自己」。
畢德歐夫在粉絲團表示,自己常收到讀者來信,說手上有一筆定存到期或儲蓄險到期,問可否投資台灣的金融股當定存,但他認為,在投資金融股前,要先注意5種風險。
畢德歐夫指出,首先,任何股票投資都有風險,雖然「定存股」這名詞完全打中台灣投資人的心,但任何股票投資都不是定存,務必理性去分析。
第二點,假如銀行股每年都能穩賺4~6%的股息,這樣一來,銀行就不必拼命推銷各種理財商品,理專也不用每個月揹負龐大的業績壓力,只要用力買進自家公司的股票,賺股息就好,所以還是有些風險。
第三點,官股跟民營的金控各有優缺點,沒有絕對的好壞,前者比較穩但沒爆發性,後者比較有爆發力但股價不平穩。
第四點,官股銀行比較容易有各種鳥事,像早期有民意代表用墳地去超貸,然後放爛不管,銀行自己吞下,但損失的都是股東權益,並沒有想像中簡單。
最後一點,不少投資人以為銀行不能倒,否則政府會出來收爛攤子,但事實卻不然。畢德歐夫認為,即使官股行庫難倒,但只要股價長期在低水位,且不配息或配發極低的股息,投資人一遇到緊急用錢時,也只能忍痛變現,根本沒有拿到當初預想的報酬。
除了上述5點外,金融股也要擔心合併問題。畢德歐夫表示,當兩家銀行合併,哪邊的股東會吃到豆腐,端看當時的條件,「但比較差的那家肯定股價先狂掉」。他舉例,投資人買進30元的股票,以為每年會配發1.5元,但後來發現領了兩、三年股息,股價卻跌到剩10元、甚至更低,後來銀行被併購後,領到的股票總股數可能還縮水不少,「這依舊是套牢,並非是『定存』」。
畢德歐夫建議,最好先了解各家公司的獲利來源,看是來自保險、銀行、消金、企金或是證券為主體,同時留意這些金控是否會隨股市熱度退燒而獲利大減。他認為,金融股其實投資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更別用「定存股」這名詞來騙自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