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交易手續費低加上被動追蹤指數有助於分擔投資風險,ETF已成為散戶、法人甚至各國央行熱愛的重要投資標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郭怡君
ETF以追求指數報酬率為主,且交易手續費比股票低,加上被動追蹤指數有助於分擔投資風險,成為散戶、法人甚至各國央行熱愛的重要投資標的,但在規模日益遽增的情況下,ETF對股市影響力逐漸提高,一旦發生股市重挫,仍不能避免投資損失,需謹慎為宜。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近年來快速崛起,尤其在各國央行接力量化寬鬆推波助瀾下,加上分散風險、交易成本低等優勢加持,帶動ETF規模水漲船高,截至2019年底,全球ETF資產規模已經突破6兆美元,今年可望站上7兆美元整數關卡;而美國銀行更預估,在被動投資逐漸躍居市場主流的環境下,預估2030年ETF的資產規模可望上看50兆美元。
ETF是將指數證券化的基金,投資交易模式與股票一模一樣,但有別於一般股票與主動式共同基金,ETF操作主要以追求指數報酬率為主,而非以打敗大盤為目的,比起股票動輒2%至3%的手續費,ETF交易手續費比股票低,加上被動追蹤指數有助於分擔投資風險,在散戶、法人甚至各國央行紛紛搶進下,進而讓被動式基金吸引資金挹注,資產規模甚至超越主動式的共同基金,近年來在投資市場逐漸占有一席之地,推升規模日益壯大。
1993年問世,規模增速驚人
全球第一檔ETF――SPDR S&P 500 ETF於1993年在美國上市,對於當時市場而言,ETF是全然陌生的金融商品,因此市場只有3檔ETF掛牌,資產規模也只有8億美元,隨著市場成熟,ETF的資產規模也日益茁壯,2001年資產規模突破千億美元。
根據倫敦研究機構ETFGI統計,2007年底時,全球ETF資產還不到1兆美元,但隨著股市波動越來越大、資金快速輪動,在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懶得選股的情況下,這種被動追蹤指數的ETF頓時成為投資人新歡。
儘管ETF曾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受股災拖累導致規模縮水,但金融海嘯過後又逐漸恢復成長動能,近10年來資產規模逐年攀升,估算增幅至少超過5倍以上。
ETF商品種類多元,交易策略包含多空兩種方向,商品種類涵蓋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匯率與期貨等,都有對應的ETF商品可選擇,而被動追蹤指數、分散風險的投資方式不僅深受散戶喜愛,也成為主權基金追捧對象。
美、日央行躍居市場大買家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衝擊,為避免經濟陷入衰退,全球央行不約而同大舉祭出量化寬鬆,藉此挹注市場流動性,而這些已開發國家央行也很有默契的將資金轉進被動式基金ETF,其中又以美國聯準會與日本央行態度相對積極,堪稱ETF大買家,有志一同卯起來大買ETF。
▲今年第一季日銀購買ETF規模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2倍以上。(圖/路透)
以股票型ETF來說,根據彭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8月7日止,統計整體股票ETF規模共1,167億美元,主要又以美股與日股ETF基金為主,其中美股ETF資金規模高達842億美元,日股ETF資金規模約433億美元,歐股ETF基金受資金調節影響,今年淨流出32億美元。至於債券ETF部分,全球固定收益ETF資金規模共1,610億美元,其中主要買盤仍以美國為大宗,今年以來淨流入資金已達1,276億美元。
不只散戶追捧ETF,就連各國央行也是ETF的擁護買盤,以美股ETF來說,隨著ETF資產規模與日俱增,其交易比重占整體美股比重高達3成左右,對美股走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今年5月中旬,聯準會為挹注市場流動性,宣布將大舉購入ETF債券,而在聯準會老大哥帶頭砸錢喊買債券ETF的推波助瀾下,短短1個月內就大舉吸引資金蜂擁搶進債券ETF,更讓債券ETF規模超越股票ETF。
而日本央行也是市場少數的ETF「大買家」之一,事實上,日本央行早在2010年就大舉購入ETF,而且只要日股下跌,央行就會進場買進ETF,截至2013年止,短短4年內日本央行帳上持有的ETF帳面價值將近9兆日圓;根據日本央行今年公布的財報,截至去年3月底止,央行持有的ETF規模共31.2兆日圓,較去年同期增加約8%。
今年受疫情肆虐影響,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日本央行除了加碼實施量化寬鬆挹注市場流動性外,對於購買ETF也毫不手軟,統計今年第1季日銀購買ETF規模比起去年同期大幅增加2倍以上,且其比重已是去年的6成之多,市場預估,以日本央行積極收購ETF的態勢,今年所持有的ETF規模極有可能超越日本退休基金,官方積極造市的態度不言自明。
美日兩大政府退休基金狂買ETF
而ETF憑藉著高流動性與低交易成本兩大優勢,近年來也深受國際退休基金的青睞,其中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退休基金――日本政府退休投資基金(GRIF)有極高比重的資產以被動式投資為主。
另外,美國規模第一大的退休金――加州公務員退休金(Cal PERS)為降低投資成本,早在2011年開始就逐年提高ETF投資比重,目前被動式投資比重逼近6成,顯示被動式投資儼然成為退休基金投資主力。
▲加州公務員退休金(CalPERS)自2011年開始就逐年提高ETF投資比重。(圖/CalPERS官網)
綜觀美國、日本成熟國家ETF之所以蓬勃發展,規模日益壯大,關鍵在於官方鼓勵券商積極造市,加上今年官方為拯救受疫情衝擊而跌跌不休的股市,進一步擴大斥資大舉買入ETF,透過介入ETF穩定投資市場信心;以今年為例,上半年國際疫情嚴峻之際,包括日本、美國央行相繼宣布分別擴大購入ETF力道,購買ETF已然成為政府量化寬鬆的重要一環,進而帶動ETF規模迅速擴張。
ETF主要標榜與漲跌及大盤連動,以原型指數ETF為例,當盤勢大漲時,ETF基金也會跟著上漲,但當大盤反轉下跌,ETF與盤勢連動的特色,ETF也會跟著下跌。
以股票ETF為例,操盤經理人在選股時會以指數為主,並從中挑選權重相近的成分股作為投資組合,如此一來,ETF基金的績效就會與大盤漲跌緊密連動。
ETF並非替代共同基金
由於ETF是將某一指數的成份透過持有一籃子股票以複製指數報酬率為投資目標,或是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模擬指數成分的漲跌幅,因此當金融市場過度樂觀與悲觀的同時,若法人在初級市場申贖動作過速,也使ETF被迫買賣標的指數成分股,加劇指數或標的成分股股價的波動。尤其近年來,槓桿型ETF商品不斷出現,這些非原型的ETF追漲殺跌效果將更為放大。此外,許多投資者將ETF視為短期投機工具,往往造成ETF周轉率變高。一旦金融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對於商品價格的波動將會更加劇烈。因而,ETF的市場風險並不會打敗大盤。
因此,並非投資ETF一定比主動式共同基金好,共同基金也具有ETF做不到之處,例如優秀經理人所操作的共同基金績效可能擊敗大盤,甚至創造出優異的超額報酬,所以ETF與共同基金的關係不一定是替代關係,而可以是互補關係。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