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壽與政大商學院雙方於日前簽署為期5年產學合作,昨日由台灣人壽首席策略主管葉栢宏資深副總經理(圖左一)、政大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黃泓智特聘教授(圖左二)、政大商學院金融系楊曉文教授(圖右二)及台灣人壽商品精算處處長賴玉菁副總經理(圖右一)共同發布「2021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結果。(圖/台灣人壽提供)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台灣人壽與政大商學院最新發布的「2021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台灣民眾的退休信心指數連續兩年不及格,每2個未退休族中,就有1人覺得未來退休金不足夠(50.4%),尤其青壯世代不足感最明顯,在「退休準備」、「退休理財」、「醫療保障」與「長期照顧」皆憂慮,害怕未來從享退變苦退。
近5成擔憂退休金不夠
「2021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是由政大商學院研究計畫團隊、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黃泓智為計畫主持人,研究計畫成員包括金融系教授楊曉文、統計系暨資料採礦研究中心主任鄭宇庭共同執行,本次由資料採礦研究中心以電訪調查全臺1,202位25歲以上未退休及已退休民眾,調查時間為5月5日至5月25日,調查回收有效樣本數1,208份,在95 %的信賴水準之下,抽樣誤差值為正負2.8 %。
調查如下:
憂慮一,近5成擔憂退休金不夠;在退休準備面向,發現未退休族中,每2個未退休族中,就有1人覺得未來退休金不足夠(50.4%),更有74.1%的未退休族覺得未來年金給付會再調降,但在改革的時間點、年金少領的打折比率,還有對政府溢注資金解決年金破產3大議題,調查結果有過半民眾感受到年金改革的急迫性與財務缺口的嚴重性。
憂慮二,近4成未退休族沒準備退休金;「沒經濟能力」與「還在考慮」是主因,顯見在退休準備上缺乏行動力;此外,理財工具也因為疫情,又回歸保守,儲蓄與定存又再度成為退休準備工具第1名,但有近4成未退休族曾用過零股準備退休金,愈年輕使用比例愈高,代表未退休族偏好低門檻的理財工具,是促使他們開始行動的契機。
憂慮三、醫療保障高達95%未退休族擔心將來健保財務不健全;尤其怕自費項目變多、住院負擔差額增加。這也反映在醫療險的高投保率上,有74.1%的未退休族已投保醫療險,且認為在保障項目與給付金額規劃相對足夠,只是絕大多數未退休族認為住院醫療險就能因應高齡化社會醫療的保單。
憂慮四,逾6成的未退休族不熟悉長照2.0制度與商業長照險;代表他們對長照了解程度未能因社會走向高齡化而與時俱進。此外有64.5%的未退休族未規劃長期照顧險,卻有超過5成的未退休族,希望將來老了可入住養生村,但多數人希望每月花費在3萬元以下,顯見他們對臺灣安養照護制度與資訊了解仍不足夠。
57.5%認為退休要繼續就業
未退休族面臨苦退,超過5成的未退休族中,逾72.1%未退休族認為自己退休後仍要繼續理財,青壯世代的比例更高達90.1%,顯見他們認為「理財」是退休後不可缺少必備規劃;更發現有57.5%未退休族認為退休後要再就業,楊曉文教授對此現象表示,傳統上認為退休生活是第二人生的開始,應有穩健的財務狀況與悠閒的生活步調,不應再為生活收入辛勞工作,
台灣人壽本次調查發現未退休族無法如願過著這般理想的退休生活,老後則須繼續打拚,未退休族是缺乏行動,沒有提前按部就班執行自己的退休計畫且融入生活,因此楊曉文教授呼籲,未退休族應正視退休規劃的重要性,越年輕的民眾退休準備可以從低門檻工具做起;民眾面對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繼續理財,也善用自己的價值再就業,不僅是全球高齡化人口趨勢,也是值得正向看待的退休觀念。
調查計畫主持人、政大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黃泓智特聘教授特別以「我與理想退休的距離」學術研究數據呼應未退休族從樂退變苦退,將來成為「貧老世代」的困境背後因素,他指出,勞工笫一層勞保財務缺口太大,想拉近與理想退休距離、解決世代不均問題,有待政府年改政策,但政策落實並不會一步到位,在循序改革時間點同時,民眾應掌握退休準備即刻行動,不宜等待,讓個人提高第二層勞退新制的自提意願與行動,以及倡議民眾第三層自己準備退休金投入,方為解決之道。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