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邀請各產官學研專家齊聚一堂,探討針淨零碳排趨勢下的臺灣挑戰及商機。(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吳康瑋/綜合報導
隨著疫苗施打,國內疫情壓力獲得緩解,工研院為讓臺灣機械產業掌握後疫成長的新契機,舉辦為期8天的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邱琬雯指出,在疫苗覆蓋率大幅提高後,國內機械產業也跟各國製造業一樣逐漸恢復動能,以出口為主,今年第一季金屬加工工具機次產業較去年同期,已由負轉為正成長,可見成長恢復趨勢。
邱琬雯指出,在今年5月中疫情爆發,觀測整體機械產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壟罩,封城、停工、管制等措施,使得全球經濟疲弱,各項製造業在供需兩端都受到嚴重衝擊,資本投資大幅縮減,嚴重影響全球及臺灣機械設備產值。
邱琬雯表示,在疫情期間,民眾受到不同程度之管制措施影響,生活及消費模式也產生改變,不過疫情促使零接觸、遠距等工作型態之發展,再加上5G通訊進入商轉,因而帶動半導體產品需求增加,半導體產業在疫情中逆勢成長,也使得半導體生產設備從2020年至今,需求仍延續成長。
邱琬雯表示,雖產業已逐步開始恢復運作,但各國製造業供應鏈在當時疫情爆發的衝擊下,受到箝制斷鏈,並且貿易戰、科技戰的威脅隱憂仍然存在,因此不少國家及企業基於國安考量及自身製造業永續發展,各主要工業國家推動核心戰略產業、關鍵供應鏈在地經營、在地製造。
邱琬雯表示,面對未來,全球化與區域生產將會平衡並存,遠距、零接觸(無人化)將成常態,企業韌性、不間斷營運已成目標。工研院建議臺灣機械產業需精確掌握關鍵議題與執行策略,以符合市場需求商機。
邱琬雯表示,機械產業數位化有三項策略,第一項為提供聯網、雲端平台、擴增實境AR技術之生產設備,遠距監控、健康診斷、遠距作業指引,以及應用在製造及服務領域的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方案。其次則是發展、提供能協助製造業強化供應鏈韌性的各類機械設備與產生系統。
邱琬雯表示,第三項則是積極發展數位化工具與平台,提升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環節流程數位化程度,進而提高總體作業及營運效能、降低總體運作成本,以及開發滿足客戶需求與創造價值的新商業模式。
對此,工研院預估2021年臺灣機械設備製造業產值較2020年成長21.2%,產值達新台幣1.09兆元。2022年維持成長趨勢,產值預估為新台幣1.14兆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