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櫃船公司今年透過新長約簽署策略,大幅推升獲利。(圖/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國內超大型攬貨業者指出,貨櫃船運市場目前已經完全是賣方市場,今年歐美線年度新長約,除了合約價倍數上漲,簽給直客或承攬業的艙位都少約三成,逼非長約貨以現貨市場高運價委運,承攬業獲利空間將被大幅壓縮,估計會比去年少約三到三成五獲利,不過去年承攬業獲利約為前年的十倍。
2020年2月14日,上海航運交易所公布的貨櫃運費指數(SCFI),美西線每大箱(40呎櫃)運價是1,526美元,美東線2,943美元,當時市場上實收運價多略低於公布的數據,上周五(11日),上海航交所公布的美西線運價是8,054美元,美東1萬1022美元,但是市場上實收運價美西線約在1萬3500-1萬4500美元之間,美東線在1萬6000美元上下,原因是船公司或承攬業外加了買艙位或是優先裝船費、旺季附加費等。
而在過去一年半多,不斷加高的運費有很大一部分落到承攬業口袋,在疫情前平均每大箱運價賺約150美元價差的承攬業,從2020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底,估計每大箱賺到的價差拉高到約3千美元。
丹麥馬士基航運對於這樣的現象很不以為然,今年與承攬業的簽約比例從四成降到約兩成五,除了加強與直客的合作,並保留高成數艙位讓客戶上網按現貨價訂艙,幸好其他船公司都未跟進,赫伯羅德還公開表明會維持與承攬業的良好合作關係。
但今年船公司約照簽,給的艙位打了七折,且合約分三種運費,第一種是固定運價佔兩成,較高的浮動運價佔四成,最高的PREMIUM運費佔四成;PREMIUM美名是優質運費,另一個說法則是高價運費。
長期追蹤運費的Xeneta調查資料顯示,去年上半年,亞洲-美西的長期平均合約價為每大箱3,000美元,到10月份,價格漲到了6,000-6,500美元,今年長約價估計在7,000至8,000美元之間。
Xeneta指出,合約價與現貨市場運價價差,最高有到每大箱1.45萬美元,這些數字太荒謬了,也意味著,受到不公正待遇最多、處境最艱難的是那些較小的託運人,而且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越長,對大宗貨主就越有利。
超大型攬貨業者認為,因為長約價的操作策略,今年船公司的實質獲利會大幅拉高,即使現貨市場運價有較明顯下修也不會影響全年獲利的拉升,承攬業如果貨量有較大增長,或許還能維持去年的獲利水平,否則就會出現營業額加高,但是獲利縮水的現象。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