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與高鐵攜手打造本土化「轉向架走行測試設備」(BRT)整體國產化比例高達99.66%。(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吳康瑋/綜合報導
工研院宣布攜手台灣高鐵合作開發全臺第一座「轉向架走行測試設備(BRT)」,且該設備已在高鐵燕巢總機廠完成啟用,落成後不僅增進高鐵列車維修品質,提升民眾乘車安全保障外,更展現台灣已成為全球第四個可開發BRT設備的國家,將可帶動國內軌道工業技術自主發展及在地化維修,讓軌道工業本土化更邁進一大步。
工研院指出,轉向架能承載列車重量,並減緩行駛時震動和衝擊,馬達、煞車都安裝在此,是決定列車的安全性、行車穩定性及乘坐舒適性的重要組件。團隊歷時三年,為高鐵量身打造轉向架走行測試設備,是在列車轉向架維修程序上多加一道轉向架測試關卡,以利讓車輛進行正線運轉測試前,提早確認轉向架各項運轉指標正常,有助降低維修成本、提升維修效率,進而提升列車營運安全。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長饒達仁指出,藉由多年累積的機電、控制、機構、振動噪音抑制與系統整合技術,與台灣高鐵合作開發出全臺第一座轉向架走行測試設備,有三個指標性意義:首先,證明我國具備軌道產業技術自主化能力,與國外技術不相上下。
饒達仁指出,第二展現智慧化國產維修設備整合能力,透過國產軌道核心技術的系統開發、製造與維修,結合AI大數據智能分析,將蒐集及確認轉向架大修及高速運行測試的機能數據,建立維修數據資料庫,未來將朝向智慧維修發展,提前掌握轉向架的運轉狀態。
饒達仁指出,第三則是建立本土軌道產業鏈,透過機電、機構技術、系統整合技術開發,鏈結國內零組件廠商,建立本土軌道技術的產業鏈,未來將與台灣高鐵持續深化合作,帶動鐵道技術及關聯產業發展,進而爭取東南亞等地的海外市場商機。
高鐵這次與工研院合作開發完成的「轉向架走行測試設備」,為國內軌道業界之創舉,結合在地優秀廠商之技術能量,整體國產化比例高達99.66%,具備應用彈性高、容易維護、具可擴充性及電能回生等功能與優勢,藉以提升旅客搭乘的舒適度與安全性。未來,台灣高鐵公司將以使用實績,結合工研院之技術後盾,共同行銷國際。
根據歐洲鐵路工業協會研究資料統計,全球軌道運輸系統建設至2023年產值可達1,920億歐元(約為新臺幣6.9兆元),另外根據交通部鐵道科技產業政策公告,將投入經費在興建中及規劃階段的鐵路、捷運及輕軌建設計劃共57項,估計可帶動總產值達2,038億元,軌道產業發展市場規模龐大,商機遼闊。
工研院指出,團隊與高鐵合作開發的轉向架走行測試設備,已獲得歐盟CE認證,通過電磁干擾、低電壓及機械安全測試,目前,全世界除了臺灣,僅有日本、德國與中國大陸有此項技術。相較海外設備造價昂貴,國造BRT設備鏈結在地零組件產業,提供敏捷、具彈性的客製化服務等優勢,可大幅節省成本。
工研院指出,團隊提供整合多項附加功能,包括工業4.0預兆診斷與 AI大數據智能分析的技術,不僅能預防設備老化而影響測試的準確性,還能建立維修數據資料庫,以確保列車營運安全與監測效率。工研院與台灣高鐵持續合作,發揮軌道產業「臺灣隊」力量,將軌道工業技術拓展至東南亞市場,邁向新南向國家。
工研院致力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在智慧生活應用領域,結合跨領域的軌道技術,協助落實國車國造政策,與臺灣軌道運營業者進行國產化技術合作。據統計,已與高鐵公司就多項軌道國產化技術進行合作,包括:輕量化電動軌道巡檢系統、地下車床設備系統、高鐵轉轍器測試系統、牽引馬達軸承震動測試系統、無人機智慧橋檢系統等,以加速推動軌道產業國產化,並提升技術自主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