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政策與對陸造船收額外港口費問題,是這次TPM25研討會的熱門話題,圖為歐洲Journal of Commerce航運評論員Greg Knower在會上發表他的看法 。(圖/業者提供)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美國的關稅政策,以及對大陸製造船舶收取額外港口費計畫,對海運市場都是很大衝擊,目前正在美國長堤召開的越太平洋線海運研討會(TPM25)上,馬士基北美區總裁查理斯·范德斯蒂恩(Charles van der Steene)表示,任何關稅的短期效應都必然是通膨。地中海航運(MSC)執行長索倫·托夫(Soren Toft)警告,若成本無法轉嫁,船公司將被迫從美國市場部分撤退。
索倫·托夫在TPM會上分析,對陸造船收費,估計將引發三大連鎖反應:託運人成本飆升、美國港口擁堵加劇、多條航線服務被迫撤出,最終成本也可能嫁接到美國消費者頭上。
川普此次關稅政策以「保護本土產業」為名,對墨西哥、加拿大商品加征25%關稅,加拿大能源產品額外徵收10%,中國商品再增10%。馬士基認為,關稅生效後,美國消費者最快將在數周內感受到物價上漲壓力。
零售端首當其衝,美國零售巨頭塔吉特(Target)CEO就警告,生鮮農產品價格或將在「幾天內」上漲。 美國商會則指出,關稅將推高全產業鏈成本,最終轉嫁至消費者。華盛頓郵報本月5日報導,連續幾年通膨高漲已讓消費者吃不消,受到川普總統最新一波關稅影響,民眾未來幾天便將發現生活必需品物價齊漲,從汽車、食物到汽油都包括在內。
能源與製造業也可能將承壓,這主要是因為加拿大對美反制措施瞄準鋼鐵、鋁、農產品等關鍵領域,而墨西哥計劃於3月9日公佈報復清單,恐衝擊美國汽車、電子等依賴墨加供應鏈的產業。
托夫特直言,若無法透過運費覆蓋成本,航運公司將被迫從經濟性較差的航線撤出運力,轉向收益更高的貿易通道。現行航線設計中為提升服務覆蓋面而設置的「邊際港口」首當其衝。
托夫特警告,當前供應鏈仍非常脆弱,輕微攪動就可能導致系統崩潰。航線收縮將迫使更多貨物集中湧入洛杉磯、紐約/新澤西等樞紐港。主港處理能力一旦超載,可能重演2021-2022年的嚴重擁堵,進而推高全美物流成本與通脹壓力。
面對貿易戰長期化趨勢,馬士基等航運企業正積極布局供應鏈多元化。該公司近期宣佈向印度投資50億美元,重點拓展港口與內陸物流網路。馬士基警示,若關稅戰持續至2025年底,全球海運貨量可能面臨收縮風險。2024年企業為規避關稅提前囤貨,推升跨太平洋航線運價,但透支效應可能導致2025年下半年貨量驟減。
托夫特也擔憂地表示,「我們需要讓決策者理解,某些提案的設計方式可能適得其反。 通過合理調整實施方案,或許能避免最糟糕的經濟衝擊。 」
馬士基強調「自由貿易普惠全球」的立場。 范德斯蒂恩坦言:「地緣政治正在撕裂供應鏈,但航運業的使命仍是連接世界。 "當前,國際海事組織(IMO)等多邊機構已啟動緊急磋商,試圖在關稅戰中尋找緩衝機制,例如建立關鍵商品"白名單"、擴大區域自貿協定覆蓋範圍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