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商周出版
2002 至 2007 年的股票漲幅不像我原本預期的那麼高(如第一章所描述,這個預測來自我對四季經濟週期—— 80 年輪替一次——的研究,上一個週期也曾發生過科技泡沫,而這就是我提出這個預測的參考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我當然必須深入探討個中原因。
1900 年代初期的汽車產業衍生了兩個科技股泡沫,一個從 1914 年延續至 1919 年,另一個泡沫更大,是從 1925 年延續到 1929 年,這兩個泡沫是因汽車的都市地區採用率(沿著 S 型曲線)從 10% 進步到 90% 而形成。究竟「咆哮 20 年代」的多頭市場和 80 年後的「喧囂 2000 年代」(Roaring 2000s)的多頭市場有何不同?為什麼 2000 年代這個經濟週期的第二顆泡沫,不像上一個週期(即 20 年代)的那麼強?這一番分析讓我又發現了兩個新的強大週期。第一個是 30 年一度的原物料商品週期,以這個週期而言,在 1920 年代時,原物料商品價格是下跌的,但在 2003 至 2007 年的泡沫期間,它卻是上漲的,這我已在第六章討論過。另外,這兩個經濟週期期間的全球政治環境也非常不同,那個理解讓我歸納出第二個現象,也就是我目前所謂的地緣政治週期。我發現這樣的模式可回溯到大約兩個世紀以前,也就是工業革命開始後。
每 39 年出現一次股市高峰
在充滿地緣政治風險的不利週期裡,股票評價(本益比〔P/E ratios〕)傾向於顯著降低大約 50%。上一個有利的地緣政治週期是介於 1983 至 2000 年,這段期間沒有爆發重大戰爭,也沒有顯著的通貨膨脹衝擊。但進入 2001 年後,科技股大幅崩跌,又發生了九一一事件。從那時開始,我們便進入一個負面的地緣政治週期,戰爭一個接一個爆發,獨裁的麻煩製造者一個接一個出現,最後,「阿拉伯之春」爆發後,也發生了一場接一場的人民動亂。另外,在同一段時間,世界各地也爆發銀行危機及斷斷續續的通貨緊縮衝擊。
在 2003 至 2007 年股市上漲期間,儘管企業盈餘一如我預期地強勁成長,但股價卻幾乎沒有創新高,股票評價也遠低於 1995 至 2000 年泡沫時期的水準。觀察股票調整通貨膨脹後的實質長期週期趨勢(見圖8-1),便可清楚見到過去一個世紀,每 40 年(精確一點來說是每 39 年)都會出現一個世代高峰,那些重要股市高峰的形成,導因於可預測的人口統計週期,其中,1929 年出現了亨利.福特世代的高峰,而這個高峰一直到 1953 年──也就是 24 年後──才被突破;鮑伯.霍伯世代的高峰出現在 1968 年,它一直到 1993 年──即 25 年後──這個高峰才被突破。而在整體趨勢走下坡且價格波動非常激烈的時期,買進且長期持有策略完全不管用,過去兩個這類空頭市場期間是發生在 1929 年年底至 1942 年年初,以及 1968 年年底至 1982 年年底,延續約 12 至 14 年。
地緣政治週期則為 18 年
若觀察不調整通貨膨脹(為了看清市場的實際波動性,故不調整通貨膨脹)的較長期股票趨勢,就能看見什麼時候進入了負面的地緣政治週期:像是 1929 年年底至 1947 年年底、 1965 年年底至 1982 年底,以及 2001 年底至 2019 年年底(見圖8-2)。請注意,第一個負面週期一直延續到 1942 年左右的人口統計趨勢谷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把第二次世界大戰歸類為負面的地緣政治週期,應該是不為過吧?)結束後。第二個負面地緣政治週期大約是在 1965 年年底人口統計週期開始下降的前幾年展開,接著它又和消費潮週期的下降階段──1968 年年底至 1982 年年底──重疊,正好 1965 年後,股票也抵達高峰並下跌。最近一次地緣政治週期是在 2001 年年底時展開,遠比人口統計週期更早開始下降。由於這兩個週期已經重疊,而且同步向下,所以到 2007 年年底為止,整體股票趨勢才會幾乎完全沒有進展。
對股票和經濟最壞的情況
這些觀察讓我想通一個關鍵點:對股票和經濟來說,最危險的期間是負面的地緣政治週期和消費潮週期的下降階段重疊,也就是兩者同步向下時,如圖8-2所示。這樣的情況曾在 1929 年年底至 1942 年年底和 1968 至 1982 年年底發生過,2007 年年底開始,我們又進入這兩種週期同步向下的階段,估計這個負面期間可能延續到 2019 年。
(本文摘錄自《2014-2019 經濟大懸崖》第八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