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編輯部 圖/邱劍英
金融業是國家總體經濟的縮影。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副董事長利明献在「2018天下經濟論壇」強調,面對科技業競爭來臨,金融業必須先自我整併,做大、做強,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跨境發展與數位化,創造未來10年機遇。以下是演講摘要:
金融業向來是受到高度保護的特許產業,以前大家才會說,金融業是鐵飯碗。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現在談金融,不能不談到大數據、區塊鏈、FinTech。全球科技業、互聯網業者都想要進入金融領域,金融業的仲介者角色已經被打破了。
這現象在中國大陸特別顯著,互聯網業者用創新手法顛覆金融服務,是因為金融主管機關要營造萬眾創新的環境,就形成了完美風暴。
但這樣的顛覆在台灣非常緩慢,主要因為台灣金融業享受了黃金10年,獲利規模成長近10倍。銀行業去年獲利達新台幣3.3千億元,是10年前的9倍多,10年總資產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超過5%,保險業的CAGR更高達10.7%,都遠高於GDP成長率3.06%。
台灣結構性問題難解
不過,台灣金融業的結構性困境很明顯。
首先,是資金氾濫日益嚴重。存貸比(LDR)從10年前的81.6%降到去年的73.5%,顯示資金供給和需求不平衡,投資不足。
此外,淨利差、也就是存款跟放款的利息差距,從2007年的1.25%降到去年的1.03%,愈來愈低,因為利率維持低水準。但不良貸款率在改善,10年來,從1.83%降到0.29%,幾乎是全世界最低,這是金融業可以獲利的原因。正因如此,數位轉型的進程比較慢。
未來10年機遇:整併、跨境、數位化
從過去10年看未來金融業的發展,結構性問題難解,但還是要想辦法因應。
對策一是整併,可以強本、提高經營效率,又有經濟規模。本國銀行現在還有38家,只比10年前減少1家。我們這2年看到的趨勢是小銀行自己整併,報酬率會比較好,這過程比較緩慢,但必須要做。
對策二是要發展海外業務,甚至海外併購,跨境推動成長。但如果規模不夠大,吸收風險能力不足,也沒有資源建立海外管理人才庫,資產收益率也不會好,以現在國內分行約1.57%,相較之下,海外分行僅有1.45%。
最好的情境就是小銀行整併後,發展在亞洲有競爭力的區域性銀行。但台灣只有少數大型銀行有能力及遠見做這樣的發展。
當然,有幾個在金融方面的數位革新,都值得金融業注意。例如區塊鏈,目前已經應用在貿易、融資、保險、公益,甚至股票募資。
FinTech衝擊,傳統金融怎麼做?
此外,歐盟今年開放金融應用程式介面(API),銀行不再獨佔客戶資料,要開放讓外部科技業者可以連結,有利更多商業應用,新加坡跟香港也朝這方向走,是重要的潮流。
行動支付在台灣的佔比只有約30%,很多國家都超過50%,腳步要再加快。台灣正思考進一步開放數位銀行執照,要追上大家的腳步。
面對科技業的威脅,儘管是不公平競爭,因為科技公司可以用大筆資金來投資,但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現實。只要數位化服務模式可給客戶更佳體驗、創新服務,金融業就必須改變,大膽擁抱改變或跟科技公司合作。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經濟論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