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當年在永齡農場當一日小農。(圖/永齡基金會提供)
記者姚惠茹/台北報導
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今(13)日在臉書以「慈善工作的學習」為題發文,分享自己當年在八八風災後,希望土地休養生息,最後選擇捐贈有機農場給高雄市政府,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知的永齡農場,這之中的內心感動。
郭台銘表示,從2009年八八風災後,我就很少在父親節祝賀別人父親節快樂,一方面當然憶起自己的父親,尊敬與思念的感受比起快不快樂的情緒更多,另一方面因為在2009年八月八日發生的莫拉克風災奪走很多人的父親,很多人的幸福,成為許多人的傷痛,他當年曾前進第一線,親眼目睹,令人心痛。
郭台銘指出,當年八八風災後,在各界的建議下,希望土地休養生息,最後選擇捐贈有機農場給高雄市政府,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知的永齡農場。由於風災剛過,要照顧初始又沒有收入的農場,對政府財政來說無法負擔,所以高市府又委託給永齡基金會,基金會再委給專業公司經營,損益都由基金會支持,但在合約中就設定未來條件成熟後,要為農民成立合作社或自治團體,以農民自立為最終目標。
郭台銘分享,自己為農場加了一個前題,要能營利才移轉,希望最終能提供一個足以自立的環境,這段路一走超過十年,硬體建設相對容易,但觀念、技術、制度、系統、科技應用、農業生技,樣樣不容易,隨著時代的改變,農場也與時俱進成為「農業互聯網」和「農業生物科技」的實驗與應用基地,如今一般大眾對莫拉克風災的記憶模糊了,遺忘了,農場才終於迎來轉型的日子,莫忘初衷。
郭台銘談到,過去每年鴻海的年終園遊會就是他見到永齡農場好朋友們的機會,其間也有幾次到農場,還親手種了玉米,聽說長出來的玉米比農場農友們種的矮了近1/3,果然農友種田的專業還是比自己厲害多了。
郭台銘提及,農場的有機餐非常好吃,他每次去都可以多吃好幾碗飯,除了玉米、水果也很好,青菜更清甜,經過十年,媒體寫說「功成身退」,從一片荒蕪到現在,說退其實不太對,更準確的說法是「功在農友,永齡長伴」,回到農民自立的初衷很重要,但基金會仍要提供以成功為目標的協助,以及對「永齡」這個品牌的把關,因為現在除了對農場的責任,還要對消費農場產品的消費者負責任。
郭台銘強調,如果說現今的農場能算有些成績,投入的資源金錢固然重要,但錢大多時候不是事情成功的關鍵,也有時成為阻力,所以該感謝的是十多年來曾為這塊世外桃源付出的夥伴、朋友,更感謝的是每次去農場都受到當地朋友的熱情接待,農場的產品這些年也讓他、他的母親、他的家人吃得安心健康。
經過媒體報導,回顧多年來或現今外界有些不了解而誤會之處,一併和大家做些說明,也是檢視一個慈善捐贈在做法上有什麼值得留下的學習:
1.農場是個捐贈案,郭台銘或永齡從頭開始並不擁有這裹的任何一塊土,一顆石頭,只是懷著為台灣受災後的地方做點事的初衷,經過10多年,仍是以協助農民自立為最初也是最終的目標。經營十年後,農場準備由農民自主經營的合作社來接手營運,許多人滿懷期待與欣喜,因為當老闆如果做得多做得好都能反應在收入上,不再只是一份固定薪資;然而也會有人因為年紀大,因為志趣不同,因為各種原因不再加入,我想如果未來能換來更多年輕人、更多新血、新觀念,也能讓農場超越救災的意義,再進而成為新農業的創生地。
2.再來談談過去,農場建立初始,有些人認為農場應該用大開放的態度,接納更多的人進農場工作,10多年間,農場人數最多的時候大約150-160人(其實台灣並沒有雇用這麼多人的農場),六成以上是當地災民,比起受災者,相信這個數字不算多,但救災重建是政府主導,做整體性的計劃,當時不管是政府預算,民間捐款無數,不論是政府或其它民間單位也都有不同的救災振興專案,永齡農場只是其中一項,農場人數有所限制實屬必然,在農場初始經營的5年,取得有機標章,改良土壤,教導技術等等,基金會對農場的補貼捐贈每年超過5000萬。就算在政府莫拉克風災特別條例施行結束後,永齡仍持續為農場提供協助。
3.農場初始的制度選擇?農場興建初始,有些聲音說這麼大的空地,若不是雇用大家做事,那就開放給大家來分地耕種,也說是政府的承諾?關於土地使用,其實基金會長期與政府溝通,因為這塊土地是台糖的,是由捐款高雄市政府成立基金,再由高市府向台糖承租土地,台糖嚴格規範這片土地不可以分割,不可以轉租,土地使用並非永齡可以自行決定,再加上當初是一片荒地,又以有機耕㮔為目標,在十多年前有機觀念不足,技術不足,相關設施也未經考驗;這麼多年來也曾經檢討當年是否應該直接開放,將土地化整為零,或許永齡就無需承擔這十多年來的責任,但一個決定將改變一個樣態,當年災後若是成為零散小農的集合體,可能無法貫徹責任種植也無法堅持有機耕作的目標,最後成為了其它樣貌,不敢論斷好與壞,觀點不同,就有不同的可能性。但凡事都在過程中摸索,決定後承擔,雖無法盡如人意,也永齡也盡力而為。
4.一路走來,選擇的人事物都有可檢討之處,在方向上適當做出調整,遇到困難積極解決,創造的過程就是一個跌跌撞撞的過程,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面對的勇氣,如今這台灣屬一屬二的有機園地,也讓對友善農業,科技農業投入者有一個可發揮的地方,外界善意的建議多傾聽,但也無需事事隨著起舞。
5.談未來,從今年9月到明年7月,是基金會協助農民合作社的輔導期,到明年需進行相關制度運作的檢討,最終能成功才是重要的,成功的定義在於農場是否能持續為在此工作及合作的農友帶來合宜的收入,農場是否能持續為社會大眾帶來值得信賴的產品,這是永齡和農民一起努力的目標,在能達到這兩個重要指標,農場才能永續經營。外界許多過於簡化的推測,並不必要,外界過度的期待或檢視既不公平也不現實,現階段只是先達成由公司型態轉變為農民合作社型態的自立第一步。
6.每年八月八日多少都會有媒體追踨報導農場現況,今年剛好在經歷轉型,媒體報導礙於篇輻及有些簡化的標題,帶來一些誤會,更甚還有想太多的猜測,說什麼此時的消息剛好碰上高雄市長補選,有無政治意涵,在此特別聲明,八八風災是台灣人的傷痛,永齡農場歷經十多年,不管是誰執政,幫助災後復興,地方創生,台灣農業現代化、科技化,做法可以討論,但方向一定是正確的,希望大家不要以廉價的口水或凡事政治化的立場去解讀,台灣需要耐著性子做實事,在這件事上不應有政治立場。
此外,郭台銘表示,電視台有對農場轉型的報導,劉宥彤的訪問內容,但他覺得有一點不太同意,因為自己光興建的時候滿天風沙就去了不只一次,對農場雖然不完全了解,但投入既多也覺得費心,那有什麼說丟給她不管,她不了解自己主要還是要求她要全心投入,別想著後退的說法,但報導中有很多農友的故事,其中有人學了技術能種芭樂養五個孩子很了不起,所以說行行出狀元,自助人助天助,大家可以看看這些災後重生的故事,對人生會有很大的啓發。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