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見雜誌
台灣自產電影60餘年來,終於有一家公司要上興櫃了!2014年10月底,李烈宣布與能率集團合資的「影一製作所」,正式在興櫃掛牌,成為台灣本土第一家電影製作為主的文創股。影一製作所總經理李烈,從玉女紅星一路轉型為成功製片,人如其名,這半生寫照,可說「轟轟烈烈」。
名取自黃花崗烈士 性格果真很剛烈
19歲進入演藝圈,初試啼聲就已紅透半邊天,30歲時,李烈毅然拋下一切,隻身到大陸經營服裝生意,成為第一波赴陸投資的台商。49歲時,李烈又放棄安穩的人生下半場,在台灣電影處在最低谷時,甘冒風險從演員轉行當製片,陸續創造了《囧男孩》《艋舺》《翻滾吧!阿信》《總舖師》等多部賣座電影,創造了台灣本土電影的新紀元。
56歲時,李烈更決定將自己創業的影一製作所推上興櫃,成為人生下半場的最大挑戰。的確,每當前方有條無人走過的路,李烈總願意當那摸石過河的第一人。
李烈的生日是3月29日,正是黃花崗72烈士紀念日。擔任警官的父親,因此為她取名「李烈」。名字宛如預言,李烈的性子確實剛烈。她笑說:「我年輕時非常火爆,就算已經是大明星,還會在路上和人吵架!」
受訪這天,李烈穿著挖破洞的牛仔褲、踩著靴子,一身的性格俐落。聽到有人以「女強人」稱呼她,她馬上質疑:「女強人?強人就強人,幹嘛要強調『女』強人?」對於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她絕不跳進去。
資深影評人、李烈特助張士達說,李烈的個性非常獨立,出席活動大都自己坐計程車,絕不勞煩人接送。雨天時,他想盡責替李烈開車門、撐把傘,沒想到她已箭步如飛,早早走在前面。
這,就是電影圈人口中的「烈姐」。直來直往,儘可能拿掉一切的社會框架與包袱,真實地做自己。
走紅失去快樂 赴陸經商失利
1980年代,正逢台灣電視、電影的興盛時期,李烈有接不完的戲、賺不完的錢,但是卻一點也不快樂。由於學生時代就開始工作,她感慨從未經歷過青春,「我長這麼大,沒有參加過畢業旅行、沒有露過營。抽鑰匙聯誼?都是聽說過而已。」
明明經歷是一張白紙,卻還要硬演出人生百態,這樣的日子超過10年之後,李烈早已沒有真正的笑容和眼淚,宛如一個拍戲機器人。30歲時,她決定逃離台灣,在朋友建議下赴大陸從事成衣事業。
當時,李烈在大連租了一個沒電梯的公寓,每一家門口都沒有燈,但每個住戶的包包裡都裝著手電筒。她決定裝燈,沒想到第二天回家,燈泡就不見了。她不死心,連續裝了三次,三次都被偷。「從此,我包包裡也放一個手電筒了。」李烈笑著說,當時的環境這麼惡劣,卻因她太想逃離台灣而忍受。李烈媽媽探視她時,一直哭不停,「一個女孩子,幹嘛把自己搞成這樣?」
一開始,她的成衣生意非常好,大連、北京、南京、上海、瀋陽都有分店,但不斷擴充卻沒有人手,又碰到詐騙,1600萬資本全賠光,五年後空手回台灣。「那時打擊非常大,因為我一直以來被捧在手掌心,是完全沒有受過挫折的人,」李烈說。
她回想那段時光,有長達幾年都在絕望中,無法工作。每天唯一會做的事,就是去錄影帶店租片,一天看四、五部不用思考的喜劇片,看累了睡著、醒來了繼續看,像一個空殼。
首部電影沒賠錢 還賺幾百萬
之後,她與前夫羅大佑到紐約生活了三年,回台後重新思考人生。「我相信所有的事情到了谷底,一定就會反彈!」人到了一無所有時,就會變得務實。考量自己不想當演員了,卻還算懂戲,她決定轉行當製片。2000年時做的第一個單元劇《Mr.com之死》,當年金鐘獎就入圍九項,讓她奠定了信心。
2007年,她看到《囧男孩》劇本,非常感動,很想籌拍這部電影。然而,當時台灣電影正處慘淡期,根本沒人敢碰。加上兩個主角是小孩,完全不是大明星,所有人都說這片子不會賺錢。這一年,李烈49歲,她最好的朋友生病過世,帶著許多遺憾離開。這件事刺激她下定決心,「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就沒機會了。」
她做了最壞打算,整部片最多賠1000萬。「我估算了一下,有生之年可不可能把債還完?如果靠著到處打工接戲應該可以!」就這樣,她把自己的後半生,賭給了一部她心目中的好作品。
當初轉行當製片,其實很多人不看好,把她當笑話。「製片就是藍領,什麼活都要幹,有人懷疑我是女明星出身,怎麼可能放下身段?」李烈說。
而且,戲已經開始拍了,還是找不到資金。她只好天天都和朋友借錢,借一天、拍一天,最後還把媽媽的房子都拿去抵押。沒想到,票房開出,李烈的眼光再次得到肯定,3700多萬票房,不但沒賠、還小賺幾百萬,這在當時是奇蹟,社會一片驚訝,「原來,台灣電影也可以賺錢啊?」
分析李烈轉型製片人,可以成功,不是沒有原因。剛踏入製片這行時,李烈覺得自己沒經驗,一定要什麼都做才會懂。戲拍完了要恢復場地,打掃、搬東西,她都自己來。與她合作過的工作人員透露,連最小的細節「便當」,李烈都會照顧到。放飯時刻她總會準備好幾種不同的便當,不讓大家天天吃的都一樣,好慰勞工作人員的辛苦。
演員出身的背景,也讓她對戲的了解比較深入。曾與她合作過《明天記得愛上我》的導演陳駿霖說,一般的製片只是幫忙找錢,但從討論劇本、選角、定裝,甚至到後期剪接,李烈每個環節都能給予意見,「反而像是多一個創作伙伴。」
此外,多年累積的經驗,也讓她懂得把錢用在刀口上。 張士達說,「她是真的懂得把投資人的錢當錢。」例如,《總鋪師》這樣美食史詩電影,美術設計十分華麗繁複,成本卻不到上億,非常難得。
電影登興櫃 可更專注內容
為什麼會有上興櫃想法?一向熱愛自由的李烈,坦言「這就像身上掛個很大的枷鎖」,一開始對興櫃也很排斥。但是,她回想一路以來,許多電影人都要抵押房子才能拍片,或因找不到資金,而無法把故事實現或創意受限。她希望向大眾籌資後,以後優秀的電影人不用再花時間籌措資金,可以專心在創作上。
此外,大部分電影工作人員的薪資很低,比起大陸是「數字相同、幣值不同」,常常都是人情相挺,身體還常搞壞。李烈說,她希望上興櫃後,工作人員可以拿到比較合理的薪資,電影人不求富與貴,但至少要過得「比較像人」。
只是,公開發行股票的準備過程,由於是國內電影公司的第一次,讓李烈面臨很大挑戰,公司所有做事的方式都要改變。例如,拍戲永遠會有不同的事情發生,要非常機動,然而,按照證交所的規定,每件事都要上公文,曾讓她一度抓狂,「這簡直是全世界最不環保的事!」
此外,她也在調整經營思惟。以前,她選擇戲劇的標準是「自己有沒有感覺」,現在她得更著重數字績效。有人質疑,如此會不會完全成為市場導向,限縮創作可能?李烈認為,有些作品自己想拍,但市場不見得會接受,就要思考在其他方面創造營收,來支持理想,未來的功課就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
影一預計2015年第三季上市,締造台灣電影規模與視野放大的新開始。一路天不怕、地不怕的李烈,呼籲台灣人多支持台灣電影,「只要夠好,一定能走得出去!」
【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