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東南亞國家房屋交易稅面面觀

文.莊孟翰 (顏瓊真整理)

Q:林口張先生問:政府打房,正在推動房地合一實價課稅,並將停止課徵「奢侈稅」;對此有人批評,也有人持肯定態度,請問鄰近國家怎麼課稅?

A: 香港在開放大陸人士前往置產後,帶動房價向上飆漲。香港政府在2010~2012年分別祭出加徵額外印花稅(SSD)的壓抑措施,對短期投資客開鍘;至於新加坡也大幅提高印花稅,凡持有4年內即轉賣的房產,都課高額印花稅。

由於受到美國QE1與QE2兩輪量化寬鬆政策的影響,香港政府為壓抑不斷飆漲的房價,遂宣布自2010年11月21日起,將印花稅就4.25%的基礎,再加徵「額外印花稅」,同時緊縮房貸比率。其施行諸多措施的主要原因在於,房價在僅僅一年之間的漲幅即高達114%,其中84%是房價低於300萬港元的住宅,亦即過去豪宅的熾熱炒風已逐漸蔓延至一般住宅。



具體來看,香港政府從11月21日開始,即規定對買入的物業在6個月內轉售者,除須繳交4.25%的印花稅外,買賣雙方需支付「交易金額」15%的額外印花稅;6~12個月內轉售者,特別印花稅稅率為10%;12~24個月內轉售者,稅率為5%。惟此一因應措施,也僅讓房價呈現短期下跌而已,其後在中國資金逐漸湧入的情況下,房價仍持續處於上漲狀態。

2012年10月26日香港政府為遏止房市泡沫,再度宣布兩項針對住宅的措施,包括延長額外印花稅適用期至3年,並針對非香港永久居民及公司企業購屋者,須再徵收15%的額外印花稅。

按香港2003年6月29日與中國簽訂CEPA,當月港島面積120平方公尺以上之高級住宅,每平方公尺售價僅港幣54,339元(每坪新台幣73.99萬元);2010年12月,已大幅飆漲至港幣191,134元(新台幣260.26萬元),漲幅高達2.52倍;2011年12月,再漲至港幣285,817元(新台幣389.18萬元),漲幅亦達50%;2012年8月則小幅回跌至港幣237,245元(新台幣323.05萬元),跌幅17% (按3月16日,1元港幣= 4.119元新台幣計算)。

雖然此跌幅不如預期,但從香港私人住宅售價統計資料卻發現,16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坪數物件,成交量呈現萎縮,每個月成交量低於20件,此一情況從2011年7月起持續至2015年2月。反觀同期,小坪數的40平方公尺以下,及中大坪數40~69.9平方公尺之物件,交易則持續熱絡。

新加坡是世界公認高所得且住宅自有率最高的國家,主要緣於創立於1955年的公積金制度(central provident fund; CPF ),不僅建構了亞洲最成功的社會安全制度,更為全民提供80%的廉價組屋(即台灣通稱之國宅);其所以能夠達到全球矚目的最高住宅自有率,主要應歸功於國有土地高達80%,加以稅制完備,市場區隔分明,組屋與一般住宅價格控制得宜。

新加坡「房產稅」主要係為調節貧富差距、補貼低收入者的重要手段,其房產稅係按房屋的年產值(annual value)計算,而年產值係房屋每年可賺取租金的淨收入,亦即年租金減去物業管理、傢俱、維修的費用;至於自住房產稅率為4%、其他類型為10%,惟對於超過100平方公尺的「富人住房」則課徵較高稅率。

2011年新加坡稅務局調整自有房地產的產業稅徵收辦法,規定經過評估後的房屋年價值中6,000新元以內部分免稅,6,000~65,000新元之間按4%稅率徵收,65,000新元以上按6%稅率徵收。在買賣交易方面,買方要繳交2~3%印花稅,但稅額按「總房價」3%計算後可以扣減5,400新元;房屋出售時則要繳交所得稅,惟持有5年後出售則免徵所得稅。

新加坡後來大幅提高印花稅,凡持有4年內即轉賣的房產,都要課徵印花稅:第1年課徵「交易價」的16%,第2、3、4年轉售則分別繳付12%、8%和4%印花稅。

台灣在2011年6月實施奢侈稅,主要是仿照香港及新加坡做法,以「交易價」為課稅的稅基,其間差異在於三地的稅率不同,而政府即將推動的房地合一實價課稅的稅基為「交易利得」,也就是以「賣出價減去買進價的獲利部分」作為課稅基礎,稅負會比現行的奢侈稅減輕一些。

最近有不少評論,與同為華人世界的香港和新加坡相較,嚴厲指責政府長期忽視居住正義,不敢大幅調整房地產稅制,導致12年來房價持續向上攀升,其實最主要原因,應與土地權屬與土地儲備制度息息相關。

其中最大差異,在於港、星、台等華人世界中,唯獨台灣所有土地幾乎都為私有,加上早期興建國宅大都以出售為主,導致政府手中沒有籌碼,政策無從施展,殊為可惜。

香港政府曾於2012年10月17日首度公開土地儲備資訊,藉以消除房價上漲之預期心理,此一做法或可作為政策擬定之參考。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761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
【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鍵字: 理財周刊房地產投資奢侈稅實價登錄印花稅量化寬鬆政策社會安全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台積電首次點名「5大客戶」在美量產 強調不怕競爭但補助要公平

台積電首次點名「5大客戶」在美量產 強調不怕競爭但補助要公平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17)日舉行法說會,董事長魏哲家也針對美國投資首次點名客戶名稱,表示包括Apple、NVIDIA、AMD、高通、博通等五大客戶都在美國廠生產,相比起過去未直接講出客戶名,可說是一大改變。

2025-04-17 16:13

魏哲家談台積電千億美元投資 2奈米以下製程3成在美生產

魏哲家談台積電千億美元投資 2奈米以下製程3成在美生產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日舉行法說會,針對美國千億美元投資案,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表示,未來預計有三成2奈米以下的產能都將在亞利桑那州廠還生產,來支持美國領先客戶的需求。

2025-04-17 15:21

台積電魏哲家談關稅「未見客戶任何改變」 否認合資英特爾傳言

台積電魏哲家談關稅「未見客戶任何改變」 否認合資英特爾傳言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日舉行法說會,針對外界關注關稅議題及是否會和美國企業組成合資公司,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今日正式回應,表示目前關稅議題上,未見客戶有任何動作,至於外界傳言與 Intel等其他公司談合資,魏則回應「並未考慮和任何公司洽談進行合資」。

2025-04-17 14:44

快訊/台積電最旺Q1!每股大賺13.94元 獲利年增6成、毛利率58.8%

快訊/台積電最旺Q1!每股大賺13.94元 獲利年增6成、毛利率58.8%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日舉行法說會,並公布第一季財報,合併營收約新台幣8392.5億元,稅後純益約3615.6億元,每股盈餘為13.94 元(折合美國存託憑證每單位為 2.12 美元)。

2025-04-17 13:43

台積電Q2財測估營收季增逾1成 全年資本支出不變

台積電Q2財測估營收季增逾1成 全年資本支出不變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日舉行法說會,台積電也釋出第二季財測,台積電預計,第二季營收以美元計,預估落在284億至292億元之間,有望季增13%,若以美金對新台幣1比32.5元匯率計算,毛利率預計落在57%至59%之間,營利率則預計落在47%至49%之間。

2025-04-17 14:36

台積電最強Q1! ADR夜盤股價急拉漲逾5%

台積電最強Q1! ADR夜盤股價急拉漲逾5%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舉行法說會且公布第一季財報,合併營收約新台幣8392.5億元,稅後純益約3615.6億元,每股盈餘為13.94 元,創下史上同期新高,激勵美股夜盤股價急拉逾5%。

2025-04-17 14:33

台積電踩美出口紅線重罰10億美元原因曝光 外媒另點3台廠涉入

台積電踩美出口紅線重罰10億美元原因曝光 外媒另點3台廠涉入

美國商務部調查的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可能因違反出口管制規定而面臨超過10億美元的罰款,據外媒最新報導曝光,此案與華為新AI伺服器有關,且另有3間台廠涉入其中。

2025-04-17 12:03

H20銷陸禁令輝達市值蒸發1800億美元 華爾街憂破壞性更勝預期

H20銷陸禁令輝達市值蒸發1800億美元 華爾街憂破壞性更勝預期

美國突然加緊輝達(NVIDIA)銷往中國H20晶片管制,輝達股價在16日遭遇猛烈拋售,盤中一度暴跌10%,收盤大跌6.9%,創下1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值一夜之間蒸發超1800億美元,華爾街憂心新規定是對輝達等晶片大廠掛起來禁止進人中國的牌子,破壞性恐更勝預期。

2025-04-17 11:10

智原遭外媒曝華為繞過制裁取得HBM 公司急重訊澄清

智原遭外媒曝華為繞過制裁取得HBM 公司急重訊澄清

根據外媒Semi Analysis報導,雖然華為Ascend晶片可以在中芯國際製造,但其HBM來自韓國,主要晶圓生產來自台積電,更指出華為利用ASIC廠智原來封裝HBM後再送到中國解焊,藉此來繞過禁令,但對此智原發布重訊表示,本公司一切營運皆配合法遵,與華為並無直接或間接業務往來,特此澄清說明並無謠言指稱之情事。

2025-04-17 11:50

股價愈跌「ETF高息型」配息殖利率愈香 定期定額族續扣

股價愈跌「ETF高息型」配息殖利率愈香 定期定額族續扣

四月天,全球股市經歷川普關稅血洗及暴衝大震盪,台股也從7日懸崖式崩落2086點到11日反彈收復萬九,本周在19500點盤旋,這兩周來股民身心俱疲,有人大賣有人接刀,台股ETF(國內成分股)成交逆勢爆量,尤以小股民最愛的高股息型族群為主。CTWANT記者採訪多名基金經理人建議,市場變化難測,不宜重押單一產業。

2025-04-17 10:54

讀者迴響